热搜词:

屠呦呦成了美国院士!

这里是公号新洞察。

各位,我是太守。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

今年共有120位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入选,其中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屠呦呦。

那就祝贺屠呦呦吧。

不管怎么说,今年已经95岁的屠呦呦也算是壮志得酬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至今为止,屠呦呦也没有当选中科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今年95岁了,不知道以后还有么有机会。

想到这个,不仅略微有一些黯然。

2015年诺奖揭晓后,公众对屠呦呦未能入选院士的质疑就铺天盖地了。

屠呦呦自己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也说了,自己过去曾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未能成功。

至于为什么没有成功,她苦笑着说,“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究竟有什么因素起作用,又究竟有多复杂,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但网上有一些猜测。

第一个原因:学术成果不够。

中科院院士评选传统上更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属于应用型,尽管社会效益巨大,但可能在学术认可度上受限。

换句话说,就是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什么的不够,学术履历不行,相当院士还差的远呢。

第二个原因:年龄太大了。

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屠呦呦已经85岁高龄了,而院士增选通常更倾向于仍在科研一线、有望持续贡献的学者。

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数十年前,后续科研活跃度可能不符合近年评选的“持续影响力”标准。

第三个原因:社会影响力不够。

屠呦呦太专注一个专业领域了,没有广泛参加学术活动,也不怎么爱跟学界大拿们交流,所以,评选的时候有谁愿意为她说话呢?

说简单点,就是群众基础不够。

就跟你要去竞选什么干部,结果,你平时也不请客,也不吃饭,更不送礼,没有几个人知道你是谁。

选举投票的时候,大家为什么选你呢?

道理很简单,对不对?

根据2014年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由6名或以上院士推荐,且其中至少4人须来自候选人申请学部,推荐方为有效。

2023年改革后对这一标准有所调整,但还是要求至少两位院士推荐。

你屠呦呦虽然得了诺贝尔奖,但你不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基础,你让谁为你说几句呢?

以上这些猜测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但关于屠呦呦老师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或者工程院院士这事儿,我更愿意相信最后一种说法:

“屠老师本人无意参评”。

2017年其团队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屠老师本人无意参评”。

并且,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和国勋章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这些都已经是对她科研成就的高度肯定了,她还需要一个小小的院士身份吗?

不过这个说法也不完美。

如果不在乎在中国当一个院士。

那她为什么要在95岁高龄去美国当呢?

好吧,我明白了:

因为在中国当院士的标准和要求远高于美国。

这个理由可以,我心理上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