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化!美免除部分“对等关税”设“美国成分≥20%”的苛刻条件
大变化!美免除部分“对等关税”设“美国成分≥20%”的苛刻条件
杜知书
iPhone突然“免税”背后:美国对华科技战的致命破绽
4月11日深夜,美国海关突然宣布对20类中国电子产品豁免125%“对等关税”,其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设备等关键领域赫然在列。这一政策被外界解读为“特朗普政府的紧急刹车”——在中方反制措施生效不到24小时后,美国被迫为自己的“关税狂躁症”踩下离合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份豁免清单暗藏玄机:所有被豁免产品必须满足“美国成分≥20%”的苛刻条件。这究竟是一场经济理性的妥协,还是技术遏制的新战场?
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11日晚间10:36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宣布对美国政府于2025年4月2日发布的征收进口商品应缴纳的额外关税行政命令,以及4月7日及4月9日发布的关税相关行政令进行进一步指导。其中就包括了对于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打印机、半导体制造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如基站、路由器等)、存储器、显示器、半导体相关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进行关税豁免。白宫官网一份长达22页的产品豁免清单显示,如果原产于任何国家的商品其中的“美国成分”占该进口商品海关报关总价的20%及以上,则“美国成分”不加征额外关税,只对“非美国成分”加征对等关税。
这似乎意味着,在中国大陆进行组装的苹果iPhone、各类PC、服务器,以及在中国进行制造或封装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众多产品出口到美国都将会获得豁免,无需缴纳此前特朗普政府持续提高的对华加征高达125%的关税。这下国内的电子制造业可谓是劫后余生。但有分析称,此次豁免中国被排除在外。
公告称,根据 2025年4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备忘录“2025 年 4 月 2 日第 14257 号行政命令(经修订)下的例外情况澄清”(以下简称“备忘录”),在备忘录中列出的美国协调关税表 (HTSUS) 的标题和子标题中正确分类的商品转载如下。根据第 14257 号行政命令(根据该命令第 3(b)(iv) 节进行修订)征收的所有商品将被排除在根据该行政命令第 3(b)(iv) 节的规定下征收的互惠关税之外,该行政命令对美国东部夏令时间 2025 年 4 月 5 日凌晨 12:01 或之后进入消费或从仓库提取以供消费的商品有效:
对于属于上述分类和子类的商品,美国进口商应在 2025 年 4 月 9 日的税目9903.01.32或税目9903.01.65 或税目9903.01.64 – 9903.01.76 或自 2025 年 4 月 9 日起在税目9903.01.63或税目9903.01.63 中规定的互惠关税中申报例外情况。
对于在 2025 年 4 月 5 日或之后进入消费或从仓库提取以供消费的上述 HTSUS 条款所涵盖的产品,申报者应在货物从 CBP 监管下放行后 10 天内尽快采取行动,根据需要更正条目,以反映标题 9903.01.32 下的例外情况。进口商可以通过对未清关的报关单提交汇总更正来申请退款,或者对已清关但由于抗议期尚未到期而清关不是最终的报关单提出抗议。以上信息分享,推荐。
一、关税豁免背后的博弈:125%税率为何突然“缩水”?
4月10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125%关税,直接冲击美国农产品、能源和科技产品出口。仅仅24小时后,美国海关紧急出台豁免政策,覆盖电子设备、半导体、太阳能组件等20类商品。根据数据,这些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41%,若全部加征关税,美国企业每年将多支付超过2000亿美元成本。
关键矛盾点
经济理性的妥协:美国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以iPhone为例,若维持125%关税,其在美售价可能飙升至2.5万元,导致销量暴跌30%。政治考量的底线:豁免清单中“美国成分≥20%”的条款,要求产品必须包含美国设计、专利或零部件。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若想享受豁免,必须深度绑定美国技术。
专家观点
唐驳虎主笔:“这是美国在产业链‘硬脱钩’与企业生存之间的折中。豁免清单既保护了美国科技企业的短期利益,又通过‘美国成分’条款强化技术主导权。”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人才、成本和产业链配套三重瓶颈,20%门槛本质是技术遏制的遮羞布。”二、iPhone的“生死时速”:苹果如何在关税战中突围?
作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厂商,苹果是此次豁免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供应链困局:iPhone 9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若无法满足“美国成分”要求,仍需缴纳46%关税。成本转嫁难题:摩根士丹利测算,若完全转嫁关税,iPhone 16 Pro Max售价将突破3000美元,销量或腰斩。产能转移阵痛:苹果计划将20%产能转移至印度,但当地工厂良品率仅为中国的85%,且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关税抵消。
突围策略
技术绑定:苹果正与高通、博通合作,将5G芯片、无线模组等关键部件的美国成分提升至25%。紧急空运:4月10日前,苹果通过5架货机从印度抢运iPhone回美国,避免关税生效后的滞留风险。价格分层:iPhone 16e定价高于预期,通过“高端机型豁免 低端机型涨价”策略平衡成本。三、“美国成分”陷阱:20%门槛如何重塑全球产业链?
美国的“美国成分”条款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
价值核算规则:美国成分包括设计费、专利授权费、零部件采购价等,企业需提交详细BOM清单和供应链溯源文件。技术锁死效应:中国企业若想享受豁免,必须采购美国芯片(如英伟达GPU)、软件(如Adobe授权)或使用美国专利(如高通5G标准)。中小企业危机:中低端电子产品(如充电器、耳机)因无法满足20%门槛,仍面临46%关税,可能导致终端涨价30%。
行业影响
半导体:中芯国际等企业需提高美国设备(如应用材料光刻机)的采购比例,否则无法出口至美国。新能源:太阳能组件若包含美国逆变器技术,可豁免关税,倒逼中国企业与特斯拉、First Solar合作。消费电子:华为、小米等品牌因美国成分不足,被迫放弃美国市场,转而深耕欧洲和东南亚。四、中国反制的“稀土王牌”:美国豁免背后的致命弱点
就在美国宣布豁免的同一天,中国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击美国命脉:
军工依赖:F-35战斗机的永磁电机、M1A2坦克的贫铀弹,均依赖中国稀土。新能源危机:特斯拉电池的钕铁硼材料、风电设备的镨钕合金,80%来自中国。医疗困境:核磁共振设备的钆元素、CT球管的钨合金,中国占据全球90%产能。
连锁反应
美国军工股暴跌: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单日市值蒸发超500亿美元。特斯拉紧急备货:马斯克宣布将稀土库存从3个月提升至12个月,成本增加20亿美元。欧盟态度软化:德国巴斯夫宣布暂停在美建厂计划,转而加大中国稀土投资。五、后关税时代的主战场:技术自主权争夺白热化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中美在技术标准、产业链控制和市场份额上的全面较量:
半导体领域:美国通过“芯片四方联盟”限制中国获取EUV光刻机,中国则加速28nm成熟制程国产化。5G与AI: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OpenAI被迫将中国用户数据迁移至新加坡。新能源:宁德时代在美建厂计划受阻,转而投资匈牙利超级工厂,产能规划翻倍。
未来趋势
供应链区域化:北美、欧洲、亚洲将形成三大独立供应链体系,企业需“多产地布局”规避风险。技术脱钩加速:美国或进一步限制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对华出口。规则重构: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结语:没有赢家的战争,唯有自主可控的未来
美国的关税豁免政策,既是对中国反制的妥协,也是技术遏制的升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企业需以“技术自主 全球布局”破局:
短期:利用豁免政策窗口期,加速技术升级和供应链多元化。长期:聚焦半导体、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打造非美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
读者互动你认为中国能否在这场技术博弈中突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本文对你有启发,不妨转发给更多关注科技趋势的朋友,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