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中国不是要成为另一家新势力
原创|王鹏翰 编辑|Jaden
在 2025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的聚光灯下,Honda 以『智驭未来』为主题,携全新电动化产品矩阵与技术成果亮相。车展期间,Honda 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与 Honda 研发中心首席工程师宫原哲也共同接受媒体专访,就中国市场战略转型、智能驾驶技术布局及 GT 车型技术突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 Honda 在电动化浪潮中的破局路径,更展现了其以技术底蕴重塑行业规则的决心。
关于如何破局?

『过去一年是 Honda 在中国市场的「觉醒之年」。』五十岚雅行以坦率的姿态直面挑战。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 55% 的剧变,Honda 经历了燃油车份额收缩与电动车市场培育的双重考验。他指出,Honda 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速转型:一方面,通过与宁德时代、华为等本土企业共建供应链体系,将新一代固态电池量产周期缩短 30%;另一方面,以『中国速度』重构产品开发流程,将传统 48 个月的车型研发周期压缩至 24 个月。
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油电切换』,而是对 Honda 技术基因的进化重塑。五十岚雅行强调:『我们不是要成为另一家新势力,而是要让「本田魂」在电动时代焕发新生。』以全新纯电专属架构 e:N Architecture W 为例,该平台通过将电池包与底盘结构深度融合,实现车身扭转刚度提升 40%,同时搭载的 AI 动力管理系统可学习用户驾驶习惯,使续航达成率突破 90%。
关于智驾本土化?

在智能驾驶领域,Honda 选择了一条『技术共生』的突围之路。五十岚雅行详细解读了与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 的战略合作:『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以 Honda SENSING 360+ 为核心,将 Momenta 的端到端算法与我们的安全哲学深度融合。』他透露,双方联合开发的 Honda SENSING 360+ Pro 系统已实现三大突破:
- 场景理解进化:通过 Momenta 的『飞轮式』数据闭环,系统可实时识别中国特有的『电动车穿行』『非标改装车』等复杂场景;
- 交互逻辑重构:保留 Honda 经典的『安全冗余设计』,在 L2++ 级自动驾驶激活时,仍允许驾驶员通过 Honda PAD 手势控制系统随时接管;
- 本土化适配:针对中国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需求,优化了拥堵路段跟车策略,使加塞识别率提升至 98%。
『真正的智能驾驶不该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要让人感受到「被守护的温暖」。』五十岚雅行以高速场景为例,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分神时,会通过座椅震动、HUD 图标渐变等『渐进式预警』,而非突兀的警报声。这种设计哲学,正是 Honda 对『技术为人』的坚守。
关于烨 GT?

当被问及 GT 车型的市场定位时,宫原哲也的眼中闪烁着工程师的激情:『这款车承载着 Honda 对驾驶本质的思考——在电动化时代,操控乐趣不该被牺牲。』他揭秘了 GT 车型的三大技术密码:
- 动态性能的『三位一体』:通过将 F1 赛用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民用化,GT 车型实现了『车身 - 底盘 - 动力』的毫秒级协同响应。前双叉臂悬架采用锻造铝合金材质,较传统钢制部件减重 35%;后五连杆系统搭载 Honda 首次应用的电磁阻尼可调减震器,可在舒适 / 运动 / 赛道模式间线性切换。
- 人机共驾的『双核大脑』:驾驶舱采用『一车双芯』架构: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负责娱乐系统与语音交互,而 Honda 自主研发的 MAI(Mobility AI)芯片则专司动态控制。当车辆进入赛道模式,MAI 芯片会接管动力输出逻辑,通过分析方向盘转角、油门深度等 12 项参数,实时调整扭矩分配曲线。
- 安全架构的『立体防护』:针对电动车特有的电池安全痛点,GT 车型首创『蜂窝状骨架电池包』:将电芯嵌入高强度铝合金蜂窝结构中,在碰撞时可通过结构溃缩吸收 80% 冲击力。配合全车 11 个安全气囊(含行业首创的远端侧气囊),构建起从主动预警到被动防护的全维度安全体系。
关于战略规划?

面对未来三年,五十岚雅行勾勒出 Honda 中国的『三阶跃升计划』:
- 2025 年:技术扎根——完成固态电池小规模试制线建设,L3 级自动驾驶系统获准在 5 个限定城市路测;
- 2026 年:产品爆发——推出 6 款覆盖各级别的 e:N 系列电动车,其中两款车型将搭载 Honda 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
- 2027 年:生态闭环——建成覆盖 80% 地级市的超充网络,并启动二手车电池梯次利用项目。
『我们深知,在电动化赛道上,Honda 不是起步最早的,但要做走得最稳的。』五十岚雅行以 Honda 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三个喜悦』哲学作结:『我们要让购买者喜悦、让销售者喜悦,更要让所有交通参与者共享喜悦。』
车云小结
这场专访,不仅是一次技术解密,更是一场价值观的碰撞。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时,Honda 选择用『操控哲学』重塑电动化时代的驾驶信仰;当合资品牌面临本土化困境时,Honda 以『技术共生』开辟新路径。
正如宫原哲也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过去,而是让经典以新的方式延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交织的十字路口,Honda 正以破局者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