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与Uber牵手驶向欧洲,Robotaxi商业闭环仍是最大难题

图片来源:Momenta 官方
5 月 3 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Momenta 与全球出行平台巨头 Uber 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于 2026 年初在欧洲正式启动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首批落地车辆配备车载安全员,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这是中国自动驾驶企业首次以 " 前装量产 " 能力出海,与国际主流出行平台展开规模化合作。
此前在上海车展上,Momenta CEO 曹旭东曾透露,Momenta 即将在今年推出行业内首个前装量产的 Robotaxi 方案,通过复用量产传感器和计算单元来降低单车成本;同时,依托 " 无图技术 ",该方案还可实现在各国不同城市道路环境中的快速适配。据悉,首批车端无人的 Robotaxi 预计在 2025 年底进入试运营。
Momenta 的技术路径:L2 量产 + L4 演进
自动驾驶的产业共识早已清晰:要实现可持续商业闭环,技术路径必须从现实场景中来、到真实用户中去。Momenta 的打法,始终围绕这一底层逻辑展开。
公司内部被称为 " 一个飞轮、两条腿 ":飞轮是数据,而 " 两条腿 " 分别是 L2 级智能辅助驾驶与 L4 级 Robotaxi 系统。在这一框架下,Momenta 以 L2 为基础,通过大规模量产和实际驾驶场景持续积累数据,再将其反哺到 L4 系统优化,形成正向循环。
目前,Momenta 智能辅助驾驶已进入 130 余款量产车型,包括与别克、丰田、本田、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等品牌的合作,还已拓展至欧洲、澳新、中东、日本等国际市场。
而在自动驾驶 Robotaxi 领域,早在 2021 年 12 月,Momenta 就与上汽旗下享道出行展开合作,联合布局国内 Robotaxi 出行生态,共同打造可规模化的 Robotaxi 产品。
Momenta 在自动驾驶 Robotaxi 领域的关键优势,据知情者向笔者透露,主要在于其强大的可规模化能力。其 Robotaxi 所采用的软硬件平台与 Momenta 现有的 L2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保持一致,实现了技术通用与数据共享,每一公里的行驶数据都在持续提升系统的自动驾驶表现。
目前,已有约 30 万辆配备 Momenta L2 级别 ADAS 的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这一大规模车队不断积累多样化、真实场景下的驾驶数据,相较于小规模 Robotaxi 试点项目,能够更高效地支持系统训练与优化。
相比依赖高精地图、高算力定制方案的传统 L4 路径,Momenta 强调 " 无图量产 ",主张以规模化为核心指标,以全球通用平台为落地手段,试图绕开高成本、高门槛的旧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商业化之路。
Uber 的焦虑与野心:Robotaxi 不只是选项
近年来,国内外网约车巨头都在加速布局自动驾驶 Robotaxi,自动驾驶 Robotaxi 虽然短期之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但长期来看,依然是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尤其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充满了想象空间。
Uber 在自动驾驶 Robotaxi 方面,一直采取的是 " 多条腿走路 ",不仅与大众、比亚迪、特斯拉合作引进电动车,也在与 Waymo、文远知行、Cruise、 Momenta 等合作。
不过与各家的实际合作模式并不同,比如 Uber 已与大众汽车合作,计划在美国部署数千辆电动 ID Buzz 厢型车,并在洛杉矶启动商业化运营;与比亚迪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并部署到 Uber 平台上;Uber 与文远知行合作,在阿布扎比和迪拜提供自动驾驶服务。
因此,对于 Uber 而言,与国内头部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 合作,不仅能帮助其树立具有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和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还能够帮助其扩大在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
而 Uber 布局自动驾驶 Robotaxi 最大的动力或许来自自身业务发展的必须性。众所周知,对于网约车公司而言,最大的成本主要来自运营成本,而目前 Uber 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付司机薪酬,而自动驾驶车辆无需支付工资、福利等费用,且能实现能 24 小时不间断运营,能够大幅削减运营成本。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 Robotaxi 能够帮助 Uber 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在出行市场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同时,来自自动驾驶 Robotaxi 领域的竞争压力,也在倒逼 Uber 这类网约车平台公司加快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特斯拉推出的 Robotaxi 产品 Cybercab,预计量产要到 2026 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公开表示,将在 2026 年推出有竞争力的 Robotaxi,并不介入运营。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一旦自动驾驶技术出现 "Deepseek 时刻 ",若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布局自动驾驶 Robotaxi 已经是必选项。
规模化之外,Robotaxi 仍有未解之问
从 Momenta 与 Uber 的合作中,我们看到了自动驾驶出海的又一次范式突破,也嗅到了一场全球产业重构的前奏。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场规模化的竞赛背后,仍潜藏着大量尚未破解的现实难题。
最关键的就是落地成本与盈亏平衡的时间窗口。即便 Momenta 借助前装、无图技术实现了成本优化,但 Robotaxi 的整体投入依然高企。在尚未形成稳定收入模型的当下,如何支撑长周期的技术运营与城市推广,是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商业问题。
Waymo 作为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先锋,自 2018 年起就在美国凤凰城展开 Robotaxi 运营,至今已积累上千万英里实路数据。但多年来仍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即便有科技巨头背书也依旧没能跑出清晰的商业模型。
回到中国市场,滴滴自动驾驶早在 2019 年就开启测试,并获得上海、广州等多地准入,甚至一度寻求独立融资。但其商业化步伐始终受限于平台属性冲突、监管不确定性和高昂成本投入,至今仍处于小规模试运营阶段。
Momenta 不是 Uber 最后一家自动驾驶合作方,Uber 也不会是 Momenta 唯一平台伙伴。
双方这次合作的价值,不应被过度神话为 " 全球 Robotaxi 元年 " 的开启,在这种博弈之中,合作只是阶段性的选择,它是一条可能更有潜力的路径,但同时也必须警惕在路径依赖中形成新的 " 技术乌托邦 " 幻想。
因为 Robotaxi 的未来,不仅需要解决产业问题,还得去回应技术之外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张敏,编辑|李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