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绣花:电力“蜘蛛人”护航低空经济起飞
新华社武汉5月2日电(记者宋立崑)暮春时节的鄂西北,山峦叠翠。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何家湾村,一架固定翼无人机划破长空,引得田间劳作的村民抬头张望。
这里毗邻十堰市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空中不时掠过的飞行器,已是寻常风景。而在村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群“空中工作者”正默默守护着这片新兴经济区的电力命脉。
近日,记者跟随国网十堰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来到何家湾村110千伏竹擂线35号铁塔附近,近距离感受输电一线检修工的酸甜苦辣。
运维人员正在高空更换锈蚀严重的悬垂线夹。新华社记者 宋立崑 摄
“直线距离200米,垂直爬升100米!”班长孙雨拍了拍鼓鼓的工具包,里面塞着绝缘绳、液压钳和十几斤重的金属构件。通往塔基的羊肠小道坡度近60度,碎石混着露水,踩上去直打滑。才爬五分钟,记者已气喘吁吁,运维工滕建清却打趣道:“咱这活儿,爬山比爬塔还累!”
太阳从乌云中跃出,体感温度明显升高。大伙儿很快进入高空作业状态:登塔的罗志平、王小辉像灵巧的“电力蜘蛛人”系着双钩保护,交替着向塔身的“翅膀”上攀爬;地面辅助人员孟秋将所需物资装进工具包,并用绳索拴好,方便塔上工作人员系提;安全员滕建清时刻盯着上塔的两人,提醒他们每一步都要做好安全保护……
运维人员在运送检修物资到35号铁塔的路上。新华社发(毛富涛 摄)
罗志平、王小辉在20多米的高空,娴熟地将线路用手扳葫芦和后备保护绳系好,随后双脚站在线路上,更换隐患线夹、重锤,同时检查开口销,动作有条不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修,罗志平、王小辉缓缓爬下塔。站稳后,他们用衣袖随意擦了下脸上的汗,收好工具就往山下走,准备乘车奔向另一基铁塔。
运维人员正在更换锈蚀严重的重锤。新华社发(吴映宏 摄)
“这条‘90后’线路,现在要服务‘00后’科技了。”孙雨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机场轮廓介绍,这条线路于1993年投运,承担着竹山溢水、麻家渡、擂鼓等乡镇工业、农业及民生用电。前不久,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在麻家渡镇启用,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电压波动必须精准控制。国网十堰供电公司抢抓春检,对整条线路进行全方位检修,确保负荷升高后,线路仍旧安全可靠。
“既要让30岁的老线路‘强筋健骨’,还要给它装上‘智慧大脑’。”国网十堰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总经理马家军说,今年已对沿线110基铁塔完成智能化改造,加装了在线监测装置。
夕阳西下,检修车驶向下一基铁塔。后视镜里,无人机正掠过银线穿梭的群山,划出一道充满希望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