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角兽企业增量全国第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通讯员高勇
4月11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2020年至2023年的数据为基础,对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监测与评价。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广州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第一。
创新指数
四个一级指标得分明显提升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125.64分,与作为基数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广州市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4个一级指标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反映广州近年来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广州近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壮大,科学研究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前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创新驱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探索实现新进展,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层次建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治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构建人才发展“金字塔”,“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迈向优质化。
科技研发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达136个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市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做好广州创新服务保障。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44%;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达到136个,2020年至2023年期间,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135.2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96%;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3027家,同比增长7.3%,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23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云杰向记者介绍,“广深港创新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科技集群百强中连续四年排名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的全球排名升至第8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44%。
《报告》显示,广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正加速壮大。“2 2 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汇集27个高能级平台,7所“双一流”高校,有力支撑创新体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园、广州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此外,广州新增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平台支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初现。
企业科创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翻倍增长
《报告》显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第一。广州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全市科技企业建成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广州还获批建设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国家纳米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新增5G基站1.52万座,总数达9.17万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8%。
《报告》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83%,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分为106.46分;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5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75%;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1027.91亿元,同比增长3.37%。
荟聚英才
每万名常住人口中有近百名研究生
《报告》显示,广州已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3家,省级孵化器34家,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共有1504家,接近2021年的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50.82亿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4.2%;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73件,同比增长28.45%;省级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比重65%。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00亿元,位列全国第四。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新增6位院士,创历史之最,全市已拥有65位两院院士;高被引科学家人数达到62人,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12.97%;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231家,较2022年增加4家。
《报告》显示,广州每万名常住人口中在校研究生数为91.84人,同比增长6.46%。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