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褚时健的一生:从不气馁,绝不放弃

    作者  | 王祥伍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首席企业文化专家,《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编委、出版著作《企业文化的逻辑》、《企业文化落地工程》、《褚时健经营十四条》。曾为宁德时代、京东科技、百度、海康威视、OPPO、云南白药、褚橙庄园、中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银行、苏宁集团、国美集团、德邦物流等百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来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改变不了大环境,可以改变小环境

褚时健的一生,没有几年是顺境,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逆境中,他的一生,经历了贫穷、战争、牢狱、疾病……

荣誉和鲜花是非常短暂的,但无论在什么环境下,褚时健都没有灰心过,没有埋怨过,他总是积极地、务实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 1963 年 5 月到 1979 年 10 月,褚时健在曼蚌糖厂工作了 16 年多,把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做成了新平县、玉溪市乃至云南省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从 1979 年 10 月进玉溪卷烟厂,到 1996 年在红河州边境口岸被扣,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工作了 17 年,把一个原来盈利不足 1 亿元的地区小烟厂做成了亚洲第一,做成了中国 500 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

从 2002 年上山种橙,到 2019 年 3 月去世,褚时健用了 17 年,在偏僻的哀牢山种出了中国最有名的橙子。

他虽然没办法改变整个大环境,但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的小环境,让周边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02

天塌下时的顶梁之柱

褚时健 15 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成重伤,一年之后不治而亡。家中失去了顶梁柱,酒坊也请不起师傅了,家里、田里、酒坊,都只有妈妈一个人顶着,要养活六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才一岁。

作为老大的褚时健,那时候小学还没毕业,他没有沉溺于愤怒的情绪里,也没有任由家境败落下去,而是放下课业,接过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的酒坊。

褚时健家的酒坊主要用苞谷烤酒,传统的苞谷烤酒分几个步骤:泡苞谷、蒸苞谷、放酒曲发酵、蒸馏、接酒。

其中蒸苞谷的环节要求把泡好的苞谷放在甑子上连续蒸十几个小时,直到苞谷开花,这个环节要求柴锅里一直有水,锅灶里一直有火,否则,水烧干了苞谷就会煳,意味着烤酒失败,柴烧尽了苞谷就不熟,一样烤不出酒。

而且,蒸的过程中要定时搅拌,不然受热不均,影响出酒量。蒸苞谷这个环节一般要两个人轮流守灶,但褚时健只能自己守灶,那个时候也没有闹钟,一不小心就会睡过头,要么火灭了,要么水烧干了。

听褚时健讲,他在烤酒的时候经常夜里闻见街上飘着苞谷被烤焦的味道,那准是谁家柴锅里的水熬干了,水熬干了,一锅苞谷也就完了。褚时健知道,只要苞谷一煳,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学费就没有了,家里的开销用度会更紧张。

面对这种挑战,褚时健没有畏难退却,也没有抱怨辛苦,他努力想办法。他在蒸苞谷的时候总结出一条规律,一锅水加满,一般要两个小时才能熬干,心里有了这根弦,褚时健就会在加满水的两个小时内浅睡一会儿,等到快熬干的时候就会准时醒来。

至于为什么他总能做到准时醒来,褚时健只是云淡风轻地说," 心里有事,不会睡过头 "。褚时健烤酒,从来没有干过锅,也没有熄过火,这件事连三伯家教他烤酒的师傅始终都没弄明白。

靠着自己烤酒,褚时健保证了家里的生活来源以及弟弟妹妹上学的学费来源,母亲因为有了褚时健的分担也没有过度劳累,15 岁的褚时健帮助家里挺过最难时刻。

03

绝望之地的希望之光

1958 年,褚时健被下放到元江红光农场劳动改造,红光农场在一个山谷的底部,常年酷热难挡,蚊虫肆虐,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当时很多像褚时健一样的劳动改造人员本来都是玉溪市的精英,一下子被下放到这个地方,他们受不了这个落差,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没心思做事。

褚时健总是劝他们," 你这样做没用,生闷气是最没用的事情 "," 我不生闷气,我找事情做,我要通过做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

在农场的工作,无非就是种地、种菜、种甘蔗,喂猪、喂马、喂牛羊,砍柴、做饭,但褚时健对于手上的工作,总是比别人更积极一些,他翻过的地、种的菜、看管的甘蔗,都比别人要像样一些。

用他自己的话讲," 因为我这个人认真,不管是什么环境,活儿到了自己手上,就要做好,不然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

1959 年,褚时健给农场领导建议,把交完国家任务剩余的甘蔗用来榨糖、烤酒,然后用自制的糖和酒向周围的傣族老乡换食物。农场领导工作繁忙,就索性让褚时健去管农场的工业和副业。

就这样,褚时健用最简单的工具,榨出了糖,烤出了酒。他还把农场果树上部分果子摘下来,放一些蔗糖,在火上烤,做成北方人喜欢吃的蜜饯,很受农场劳动改造人员和周围傣族老乡的欢迎。

不仅如此,褚时健还开了一块荒地种菜,收了菜大部分交到农场食堂,有时候也自己留一些悄悄开个小灶叫上其他劳动改造人员来吃。为了给大家增加更多的营养,褚时健有空的时候还去河边钓鱼,几乎没有空手而归过。

在褚时健的影响下,农场里的生活开始变得有乐趣、有希望。

04

特殊历史时期的踏实建设者

特殊历史时期,褚时健被组织上派往玉溪市新平县曼蚌糖厂(后来改名戛洒糖厂)当副厂长。

当时厂子连年亏损,成为新平县沉重的财政负担。连褚时健的好友,时任新平县县委书记都担心," 连年亏损的企业,可能不好干 "。褚时健讲," 试试吧,好不好干都试试 "。

到曼蚌糖厂之后,看着破破烂烂的工厂,他没有绝望,也没有观望,更没有参与其中的任何派别斗争,他一上任就来到生产一线,调查研究,熟悉情况。一个多月下来,他已经心里有谱,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了。

褚时健在糖厂的第一年,采取了三项看似很小的改进措施,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大效果:

一是敲锅,即把糖厂煮糖用的大锅锅底的泥巴和锅垢敲掉,增加锅底的受热面积,从而减少燃料消耗;

二是改燃料,把原来不能充分燃烧的低价褐煤改为厂里堆积如山的甘蔗渣,降低燃料成本;

三是增加榨糖机的滚筒个数,由原来的三个增加到六个、九个,提高出糖率。

三项改进措施实施下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糖厂就传出好消息,糖厂盈利了。

工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厂长和党委书记再也不用头疼如何向县里申请补贴,县里再也不用背着这个亏损的包袱了。

糖厂在褚时健的带领下,后来又引进了往甘蔗渣里喷温水的技术,真空密封蒸汽罐煮糖的技术,螺旋棒代替人工搅拌技术,等等,进一步提升了出糖率,降低了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但如此,红糖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一级品占比越来越高。

企业利润逐年增长,第一年 8 万元(有人说是 11.7 万元),第二年 20 万元,第三年 40 万元。全体职工第一次实现了全年足额发放工资。

厂里的生产搞上去了,但由于物资短缺,职工的生活依然很差,褚时健又带领职工在戛洒江边的河滩上开荒种菜,带领职工用糖厂的生产废料(糖渣)养猪。那个时候全国大部分工厂的食堂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糖厂的食堂却能够做到让职工每星期吃一次肉,再加上 5 角钱,全家都可以跟着吃,蔬菜更是多得吃不完。

糖厂成为新平县其他企业和机构人人羡慕的好地方。

05

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亚洲烟王

" 特殊历史时期 " 结束后,褚时健被调往玉溪卷烟厂。当时的玉溪卷烟厂以内斗激烈、人事关系复杂而远近闻名。

褚时健原本并不打算去玉溪卷烟厂,而是更喜欢组织上提供的另外一个选项——塔甸煤矿,因为那里人事关系简单,可以干事,工作之余,还可以打打猎。但因为妻子马静芬的强烈反对,褚时健才选择了回玉溪。

为了避免派别斗争影响自己干事,褚时健在上任之前,就和玉溪市委书记提了要求:给他一年时间改变现状,无论谁去告状,一律驳回。玉溪市委书记一口答应。争取到市委书记的承诺后,褚时健就可以放心去干事了。

褚时健刚到玉溪卷烟厂的时候,见到的情况比想象的得还要糟糕:职工生活条件较差,很多老职工祖孙三代挤在 2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工人纪律涣散,人浮于事,经常是一人干活,几人围观;产品积压如山,很多产品都是因为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

用褚时健的话讲,当时的玉溪卷烟厂是:员工软、散、懒,车间是跑、冒、滴、漏。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厂里的领导班子有 12 个人,分成两派,两派之间相互拆台。

面对这么多问题,已经 52 岁的褚时健完全可以选择躺平,过几年安安稳稳的日子然后退休,但这不是褚时健的风格,他等了 52 年,终于有了可以放手大干的好环境,他不能再失去机会,他选择了强势出击,多次与上级领导沟通。直至最终,玉溪卷烟厂的领导班子按照褚时健的意见进行了大调整。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开始了员工生活条件改善、工厂生产现场整顿、老设备技术改造、莫林公司 MK9-5 型卷接机的引进、整套卷烟设备的引进、工资体系改革、" 第一车间 " 建设、烟叶烟厂烟草的三合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用了 17 年时间,把玉溪卷烟厂从一个年盈利不足 1 亿元的企业发展成年上缴利税超 300 亿元的大企业。

06

垂暮之年的中国橙王

褚时健出狱以后,已经是 70 多岁的老人,而且身患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本来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是,褚时健闲不住,用他自己的话讲,闲了身体会很快出毛病,他要找一些活干。以他当时的身份和影响,干其他行业都不太适合,只有农业比较好,既没人关注,也比较熟悉。

家里人都以为,褚时健种橙子只是为了找点事情做,种几亩地算了,种好种坏都无所谓,反正家里也不指望他挣钱,但是褚时健要种橙子,既是为了找事做,打发时间,也不是单单打发时间,他要把橙子种好,种成像新奇士那样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缺钱怎么办?借,向自己曾经帮过的人打借条借。不懂种植怎么办?学,亲自去一点一滴地学,向农民学,向院士学,向技术专家学……

他用两三年的时间,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掌握了橙子种植的主要知识。学会了种植但选错了树种怎么办?砍,砍了再重来。橙子种出来了卖不动怎么办?亲自到昆明、到上海、到杭州去推销……

种橙 17 年,从 70 多到 90 多,一个带病的老人,在穷乡僻壤,白手起家,但他依然没有任何怨言,没有放弃追求,没有放低标准,终于用 17 年的时间取得了让世人为之震惊的成绩。

褚时健的一生和他们那一代人一样,可谓历尽坎坷,但是,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坎坷,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始终没有消极过,始终没有躺平过,他一直在尽可能用自己的行动,改善自己身边的环境,改善自己身边人的生活,逆境中,则小改变小改善,顺境中,则大改变大改善。

他也确实做到了:失去顶梁柱的家庭被改变了,他成了家里新的顶梁柱;沉闷无趣的红光农场被改变了,绝望之境有了希望之光;曼蚌糖厂被他改变了;玉溪卷烟厂被他改变了,由一个地区小厂变成云南省的财政支柱;大营街因他而改变,从一个贫困村成为云南省第一村;新平县因他而改变,原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