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海“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背后:金融服务不仅“快”和“省”,更有“稳”和“准”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以及《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显示,中国在59项企业营商环境测评点中,有1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其中,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和科技的重要引擎,在22项测评点上实现全球领先,展现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硬实力。

在这一系列亮眼成绩中,“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无疑是上海优化金融服务、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注脚。

“零费率”,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制度供给的加法。

电子支付“零费率”,并非意味着支付无成本,而是在政策与机制协同推动下,商业银行通过清算路径优化、系统自动路由、政策传导落地,将成本降至可控范围,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真正实现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减负赋能”。

农行上海市分行运营管理部支付结算科高级专员陈浩向澎湃新闻表示,商业银行降低电子支付费率,不仅是贯彻减费让利政策,支持国家大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电子支付能够减少在途资金的占用,提升支付效率,促进资金高效流转,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金高效流动不仅关乎企业的经营效率与发展前景,也直接影响个人金融往来的便捷程度。在上海,从街边小店到跨国公司,转账秒达、手续费优惠已成为常态。这一便利体验的背后,既离不开依托中国人民银行搭建的高效清算体系,更离不开上海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领域的不懈探索。

上海的金融服务改革从未止步于“降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座城市在电子支付领域的探索,始终着眼于服务升级的“乘法效应”。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沪分支机构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从系统优化、渠道拓展、账户管理到风险防控、产品创新,全方位推动电子支付体系向安全化、智能化、生态化进阶。

以农行上海市分行为例,自2021年起,该行实施多项账户与支付减免政策,累计惠及47万家企业客户,让利金额超过5.2亿元;工行则依托跨行智能路由系统,通过运用智能技术,优化运营流程,加强统一管理,立足于跨行支付渠道灵活配置、成本精细化控制、风险集中管控、业务连续运作、数据深度挖掘等,全面建设该行跨行支付数字化运营能力,实现跨行支付通道智能选择。

其实,电子支付早已超越单纯技术工具范畴,跃升为金融普惠、经济循环与数字生态融合的关键枢纽。上海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快”和“省”,更在于“稳”和“准”。一方面,在统一支付清算体系之下,银行不断强化支付安全机制,提升风控能力,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转都“看得见、管得住”;另一方面,得益于银、政、企数据的深度贯通,通过整合账户、信贷、税务等多维度信息,推动金融服务高效、精准触达市场主体需求。

这正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底气所在:不仅有政策的高度,还有服务的深度和执行的力度。

正如工行上海市分行运行管理部制度核算科科长庄思维所言,上海凭借深厚的金融产业底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蓬勃的创新生态,在电子支付及前沿支付领域占据天然优势。众多创新企业在此汇聚,持续推出前沿支付产品与业务模式,使得上海始终走在支付创新的前沿。

未来的上海,将持续刷新支付效率 “中国速度”,打造数字金融 “全球试验场”。以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生态,将贯通科技、产业与资本,优化营商环境,加速金融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厚植沃土,绘就数字经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