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贸易战对我国罕见病患者的影响:困境与希望 | 行业观察
中国罕见病群体的进口药用药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本土药企在罕见病新药研发方面起步较晚、投入有限,中国已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物中,约一半完全依赖进口供应[1]。在116种中国已上市的孤儿药中,超过六成的孤儿药源头来自美国[1]。而2024年全球营收top10的医药企业中,有6家来自美国[2]。其中强生、辉瑞、艾伯维等公司同时在国内也有罕见病药品上市。
被大众广泛熟知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药物Nusinersen(商品名Spinraza)也是由美国公司渤健(Biogen)开发的“孤儿药”之一。在该药物进入中国之前,我国的SMA家庭只能通过海外代购以高昂代价获取有限的药品。
正因如此,我国政府这几年持续出台措施,提高孤儿药的可及性:包括加快审批、将更多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以及对部分进口罕见病药品实行税收优惠甚至零关税政策[3]。然而,在药品研发高度全球化的当下,若无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罕见病群体对进口药物的依赖在短期内仍将持续。
中美医药贸易格局的演变
中美两国在医药领域一个是创新药大国,一个是原料药和医药制造大国,双方长期形成了错位互补的贸易格局。
中国对美出口:美国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医药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每年对美出口的医药产品占其医药出口总额的近20% [4]。
中国自美进口: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新药研发能力,大量创新药首先在美上市,然后进入中国市场。因此美国也是中国医药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4]。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医药产品总额约150.6亿美元,其中西药(主要是专利药、孤儿药等)约63.3亿美元,医疗器械85.2亿美元[4]。
2018年以来的关税政策演变
2018–2023年:在贸易战的前几年,中美双方虽多次互加关税,但药品始终被视为特殊商品而受到保护。例如,美国的“301调查”关税清单主要针对机械、电器、化工等产品,医药类产品很少出现在征税名单上[4]。甚至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美中还曾短暂合作保障医疗物资供应。从美国消费者角度考虑,药品价格本已高企,如果再对进口药加税,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多次将绝大部分药物列入关税豁免清单 [5]。
2024–2025年的最新加税政策:情况在2024年底到2025年初开始发生显著变化。2024年,美国政府高层提出了所谓“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新政策框架,意在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统一的基准关税,并针对少数特定国家额外加码,以期削减美国的贸易逆差[5]。这一政策在2025年年初进入实施阶段:基准关税率10%适用于所有国家,另外对中国等国家征收更高附加税率。其中,对中国进口商品额外征收的关税累计达到34%[5]。
这意味着,自2025年4月起,美国对自中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总计加征34%关税。在政策宣布之初,美国白宫方面明确表示药品暂不在征税之列,制药行业暂时获得豁免[5],美方似乎仍会遵循“不碰药品”的惯例。
然而几天之后,风向突然逆转。当地时间2025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5]。而在他4月2日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中,大部分化学药、生物制品和原料药还被列在豁免清单上[5]。特朗普此次讲话等于推翻了先前的豁免承诺,公开表示“药品也要加税”。他在讲话中抱怨美国“不生产自己的药品”,药价比别国高很多,认为对药品加税后制药公司将被迫回美国建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5]。
紧接着美国贸易部门在4月8日宣布,将原本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关税提高到84% [5]。84%的高关税,约等于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惩罚性禁止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也在4月9日深夜发表公告,宣布自4月10日起,把此前对原产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由34%同步提高到84% [5]。短时间内,中美双方将彼此几乎所有商品的关税壁垒拉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这一举措全面落地,将大幅削减甚至中断两国间很多商品的正常贸易往来。
有分析指出,美国初版对等关税方案的豁免清单中,超过90%的医药产品(包括化学制剂、疫苗、抗体等)都在豁免之列,只有布洛芬、去甲伪麻黄碱等极少数原料药未获豁免[4]。中国目前对美增加关税是“所有进口商品”,但不排除考虑民生因素,可能会在执行层面对部分特殊商品(如救命药品)继续给予特别关照,对关键药品设立免税通道,避免真正影响患者用药。但截至目前,两国尚未公布新的药品豁免清单,是否真正影响患者用药仍有不确定性。
加征关税如何影响药品供应链和最终患者?
01 价格上涨
关税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如果中国被迫对从美国进口的药品加征高达84%的报复性关税,那么这些本就价格高昂的孤儿药,其在国内的到岸价格势必会大幅上涨。即使部分罕见病药物可能依旧享有零关税政策,但在全面贸易战的背景下,企业运营成本普遍上升——包括海运费用、物流成本、合规流程等,这些都会间接推高药品价格[4]。
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短期内会造成中国对美出口的原料药订单减少;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压力会反过来影响美国本土的医药企业,推高原料药价格,最终也会导致制剂药品(即成品药)价格的整体上涨[4]。
同理,药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最终也会传导到中国患者身上。对于本就价格不菲的孤儿药来说,再叠加关税,很多药物的费用将高得让人难以承受。一些进口药如果无法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患者就得自己承担全部费用。
02 供应短缺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加税削弱了他们的“出口动力”,一些本就依赖出口生存的原料药生产厂商,可能因为利润空间被压缩,不得不减少产能,甚至干脆停产某些产品。而这些被砍掉的产品中,不乏是生产罕见病药物所必需的关键原料。一旦这些原料在全球市场上出现短缺,后果不仅是价格上涨,更可能直接影响到药品的供应链,威胁到中国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如果它们发现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因高关税而难以实现合理利润,可能会选择延迟甚至取消原计划引进的新药。一些企业更可能将资源转投到其他市场:那些贸易壁垒较低、政策环境更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本该尽早引进的新药可能遥遥无期,审批进度被拉长,甚至出现药企主动放弃中国市场的“弃市”现象。近几年我国在推动创新药加速审批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一良好趋势在恶化的贸易环境中可能就此中断。
最糟糕的情况是,是已经上市的进口药也可能出现“断供”。这些药品大多由国外厂家供货,一旦受到高关税、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冲击,供应链就会受到影响。若海外药企减少对华供货、而国内又一时无法提供替代品,患者可能陷入“药荒”,只能寻找替代疗法或忍受病痛。
03 非正规渠道与安全隐患
当正规渠道难以获得所需药物时,患者往往会想尽办法自救。例如,通过海外代购、境外邮寄或赴海外自行购买药物等方式获取所需药品。在过去,“境外有药,境内无药”的状况下,不少罕见病患者就曾依赖这类灰色渠道续命 [7]。然而,代购来的药品价格更加高昂,中间商层层加价,且由于缺乏正式监管,药品真伪和运输条件难以保证,存在用药安全隐患[7]。如果贸易战导致更多药物在正规进口链条中断裂,势必会催生更大的地下交易市场。患者在黑市上购买来的药品可能出现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这无疑是关税阴影下衍生出的次生风险。
04 创新研发受挫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贸易壁垒还可能在悄然削弱中外医药合作的意愿,间接影响国内罕见病新药的研发和引进。罕见病的研发是一项高度依赖国际协作的工作。如果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和合作通道可能会逐渐萎缩。不只是技术和资源的流动会受阻,更大的损失在于,原本可以携手解决的医学难题,变成了各自为战的孤岛。对于那些目前仍没有任何治疗手段的罕见病患者来说,这种趋势尤其沉重。新药的诞生本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希望也将变得更加模糊。
未来展望:挑战会否加剧,出路何在?
短期来看,如果中美医药关税壁垒维持在高位甚至进一步升级,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用药困难恐怕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如前所述,药价上涨、供应不稳等问题可能变得更加突出。一些原本已看到希望的新药,在贸易冲突中蒙尘,使患者重燃的希望再度暗淡。这无疑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局面。
然而,有专家也指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冲击降至最低,并为患者寻求替代方案:
01 争取磋商豁免,政策灵活调整
医药关乎人命,两国政府都有责任确保公众健康不受政治因素过多影响。可以预见,中国会继续通过谈判和政策调整,尽量将罕见病药品排除在贸易报复清单之外,延续此前对部分罕见病药实施零关税的做法[3]。灵活的政策微调将是一条重要的生命通道。此外,中国也可能通过第三国中转等贸易策略,变相获取美国药品,以避免直接的关税冲击。
02 拓宽海外渠道,深化多边合作
在美国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寻求从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罕见病药物。这些国家的制药企业也开发了不少孤儿药,许多药物在疗效上与美国同类产品相近。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从更多国家获得医药供应。
03 加速国产替代,提升自主研发
“打铁还需自身硬”。长远的解决之道终归在于我国自身制药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激励政策,鼓励本土企业研发孤儿药,给予科研资助、审评快速通道、市场独占期等支持[8](如《药品管理法》的优先审评制度等)。
当然,药物研发周期漫长,在现有患者等不起的情况下,国产替代更现实的路径是仿制药。对于已经过了专利期的孤儿药,国内企业可加紧仿制,报产上市,填补供应空白。对于仍在专利期的进口药,若其属于重大公共健康所需,中国政府也可以根据WTO规则,酌情启动强制许可,允许国内企业生产供应,以救急救命[9]。总之,提升自主供给能力,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根本策略。
04 健全保障机制,减轻患者负担
面对药价上涨和断供风险,国内的医疗保障需要进一步升级“护航”。一方面,应继续将更多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目录,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压低价格,让患者用得起药。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已覆盖了大部分上市的创新罕见病药物。对于因关税因素价格骤升的药品,可以考虑专项补贴或特殊报销比例。另一方面,专家呼吁建立国家罕见病用药保障专项基金[10]。这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出资的“多方共付”模式,可作为基本医保的有益补充[10]。专项基金的优势在于独立于医保体系,可以更加灵活、持续地对罕见病患者给予援助。
中美在医药领域的博弈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国际关系的走向错综复杂,指望外部环境一帆风顺并不现实。我国罕见病患者和整个医疗体系需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正如一句话所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己所能去创造确定性。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保障体系、多元化供应渠道,这些努力就是一根根点亮的蜡烛,汇聚起来将照亮罕见病患者的未来。
参考来源:
[1].刘清扬, 等. 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病药物可及性研究[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2].唐菁. 跨境综合管收前十榜单出炉!有人被“药王”带飞,有人在中国大赚[EB/OL]. 国际金融报,(2025-02-17) [2025-04-13].
[3].央广网. 明年起 我国对部分抗癌药、罕见病药实施零关税[EB/OL]. (2023-12-21) [2025-04-13].
[4].赛柏蓝. 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如何影响中国医药产业?[EB/OL]. (2025-04-11) [2025-04-13].
[5].新京报. 美国“对等关税”波及药品,对国内产业影响几何?[EB/OL]. (2025-04-10) [2025-04-13].
[6].财经杂志. 特朗普关税砸下,中美欧医药业谁更吃亏?[EB/OL]. (2025-04-08) [2025-04-13].
[7].吴斯昊. 罕见病境内无药难题何解?京、琼先行区推动临床急需产品进口 [EB/OL]. 第一财经,(2024-08-11) [2025-04-13].
[8].逯军, 潘翔. 浅谈我国罕见病的研究现状与未来[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2): 109.
[9].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Declaration on the TRIPS agreement and public health[R]. WT/MIN(01)/DEC/2. Doh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10].陈静. 专家、业界聚焦构建中国超罕见病防治生态体系[EB/OL]. (2025-04-02) [2025-04-13].
了解更多罕见病故事
抓住不止罕见的瞬间丨2025国际罕见病日回顾
万分之一概率,却让我拥有了最完美的cos
点击领取《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指引》
点击领取《2025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