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一拳终结“拉美文学大爆炸”

参考消息网4月15日报道 4月13日,秘鲁作家、学者、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逝世,享年89岁。埃菲社刊发称,随着略萨的离世,“拉美文学大爆炸”最后的代表人物就此消逝。“拉美文学大爆炸”兴起于60多年前,而这位出生在秘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凭借其小说《城市与狗》成为该文学现象的基石。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略萨和卡洛斯·富恩特斯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此外还有豪尔赫·爱德华兹、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和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等人。

由于文学经纪人卡门·巴尔塞利斯和出版人卡洛斯·巴拉尔推广了拉丁美洲文学,这些在西班牙和欧洲尚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家中,有许多当时生活在巴塞罗那。

作为20世纪西班牙语文坛最重要的运动,“拉美文学大爆炸”于1967年至1976年间从巴塞罗那发轫。在那个政局动荡、政变不断的时期,随着拉美各国发生社会变革、古巴革命取得胜利,一群年轻作家以革命的团结交织出这场文学运动。

略萨本人曾回忆说,他们所有人都经历了一个充满荣光的时代,彼此之间有的不是龃龉,而是“深厚的情谊与信念——坚信拉美文学是重要的,且有相通之处”。

1963年出版的《城市与狗》是略萨的处女作。这部作品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因为它让秘鲁文学与众多拉美作家一道,登上“拉美文学大爆炸”的舞台。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特点之一,它打破了讲述政治、社会或历史残酷现实的故事的时空限制。

富恩特斯在1968年说:“没有科塔萨尔的作品,就无法理解马尔克斯的作品;而没有略萨的作品,就无法理解科塔萨尔的作品。我们建立的是一整张对应着非常现实东西的网络,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其他人在做什么。”

1967年8月,马尔克斯与略萨在加拉加斯的机场初次相遇。当时,年仅31岁的略萨已是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而40岁的马尔克斯则终于凭借当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的《百年孤独》迎来在出版界的成功。

不久后,他们在1967年9月5日和7日在利马的国立工程大学再度聚首,当时文学大爆炸现象初现雏形,两人开始谈论拉美文学,而如今人们所知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名称尚未出现。

此前,他们已怀着钦佩之情读过对方的作品。在巴塞罗那成为近邻后,他们更是成为亲密的朋友。

但在略萨给了马尔克斯一拳并对后者说“这一拳是为了你对帕特丽夏做过的事”之后,两人的友谊毁于一旦。

这一说法来自秘鲁作家海梅·贝利。据他披露,1976年的一个夜晚,当时与略萨分居的帕特丽夏·略萨、马尔克斯、巴尔塞利斯和作家爱德华兹都在墨西哥城一家影院里,那里“发生了一些事,成为那记拳头的导火索”。

这一拳被人们说成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终结,因为它的两位主将马尔克斯与略萨再也没有过对话。

埃菲社在题为《将“拉美文学大爆炸”一分为二的一拳》的文章中披露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更多细节。文章称,一记嫉妒之拳一下子击碎了略萨和马尔克斯之间牢固的友谊,也使所谓“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作家群体一分为二。

这一切发生在1976年2月12日,地点是墨西哥城的艺术宫,当时纪录片《我们要活着回去》正在首映,两位作家均由妻子陪同出席。

马尔克斯的朋友罗德里戈·莫亚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此事给出上述回忆,并附上一张马尔克斯因此事而眼睛青肿的照片。

事实上,这一拳打碎了两位作家之间的友谊,而巴尔塞利斯促成他们和解的努力也白费了。2017年,当被问及在那一拳之后是否还见过马尔克斯时,略萨给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没有。”(编译/苏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