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600亿,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入场

图片来源:网络

国家级耐心资本下场,中国 AI 产业从 " 支撑芯片 " 走向 " 全面参与 AI 生态 "。

近日,在深圳一场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筹备组副组长张建华透露国家人工智能基金最新进展,总规模达 600.6 亿元人民币,存续期长达 13 年,遵循 " 投早、投小、投前沿 " 的策略,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和赋能应用等关键环节。这是一笔真正意义上的 " 国家级耐心资本 ",不仅是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深度渗透,更是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战略性投资。

据公开信息,国家人工智能基金正式落户上海徐汇区,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简称 " 国家大基金三期 ")出资 600 亿元作为唯一有限合伙人,国智投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

外界对国家大基金三期并不陌生。该基金成立于 2024 年 5 月,由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六大银行、亦庄国投等 19 家股东共同持股,注册资本高达 3440 亿元,是国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半导体投资基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 具身智能 " 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方向,这一新兴领域正成为 AI 技术落地的关键突破口。" 国家人工智能基金高度重视具身智能,正密切关注其前沿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化、商业化进展,将结合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融资需求,开展投资布局。" 张建华表示。

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的设立,一方面是国家给 " 具身智能 " 撑起一个早期生态保护伞,另外一方面也释放出推动 AI 全面 " 具身化 "、产业化、结构化 " 的战略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正在加速抢占这一赛道:

2 月 28 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发布《行动计划》,并宣布设立总规模 1000 亿元、存续期 15 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

据 2025 年 3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 2400 家,占全国总数的 40%,其中独角兽企业 36 家,占全国总量超过 50%。2024 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2 月 23 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 " 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 主题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设立 100 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作为 " 中国硬科技实验室 ",深圳正试图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中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广东省级政府也通过多支政府投资基金向 AI 与机器人领域注资,累计金额已超 230 亿元。2025 年 4 月初,广东发布首批 " 人工智能 +" 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制造、医疗、教育、安全等四大行业的 30 类场景,推动 AI 加速嵌入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场景驱动的商业化突破。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国家间技术主权与产业自主性的博弈。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半导体优势,欧盟则推出《人工智能法案》规范技术发展。中国通过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的设立,释放出明确的战略信号:AI 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技术手段,更是重构经济结构、重塑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变量。

这场技术革命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社会结构的深度优化。通过耐心资本的长期布局,中国正在为这场变革储备能量,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底座。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技术的未来,更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在这场世纪变革中,已经从跟随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这场耐心资本的长跑,终将决定未来全球产业版图的重塑与社会形态的重构。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