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人工耳蜗集采落地,江门听障儿童开启“向阳”新篇

“木木的声音真好听。”老马用尽全力在法庭嘶哑地说出这话。影院的观众都瞬间红了眼眶——这是电影《不说话的爱》的片段。

《不说话的爱》和《向阳·花》两部电影的热播。

《不说话的爱》以聋人父亲小马和女儿木木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生活细节,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听障群体在沟通、信任以及社会融入方面的困境;《向阳·花》聚焦的是母亲高月香为给女儿购买价值20万的人工耳蜗,铤而走险被判刑入狱的故事。

听力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听力障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深远。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1日起,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正式落地,使原本因费用问题无法接受治疗的患者能尽早接受手术,“听见世界”不再是他们的奢望。

目前,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在江门地区落地满月有余。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已为11名听障孩子装上了集采人工耳蜗。这些孩子中,最大的是12岁,最小的年仅1岁。

“对极重度听障且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1岁前后听觉发育黄金期儿童效果尤为显著。”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健忠介绍。

“向阳花”迎来春天

《向阳·花》中,高月香无力支付女儿高昂的耳蜗费用,曾是千万听障家庭的真实写照。“从医以来,我们遇到非常多听障儿童家庭,因耳蜗设备价格高昂而做不起人工耳蜗手术。”李健忠算了一笔账,从前人工耳蜗进口设备价格一侧高达25万元,加上手术费大概需要28万元。

随着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全面实施,进口设备价格从25万余元降至5万余元左右,单侧植入总费用(含手术)从28万压缩至7万内,在江门地区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低至3万余元。

人工耳蜗手术。

在江门妇幼保健院的耳鼻喉病房里,这样的奇迹经常发生。那些曾经被按下静音键的小天使们,正通过一枚硬币大小的“声音种子”,重新聆听世界的呢喃。窗台上金灿灿的向阳花映着孩子们的笑靥,恰如正在热映的《向阳·花》里那个让人揪心的故事,终于在现实中迎来了温暖的续篇。

先天听障儿童的“守护站”

近期,曾对人工耳蜗价格有所顾虑的听障家庭,在得知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后,纷纷来到医院咨询植入人工耳蜗的具体事项,希望帮孩子尽快安排手术。

听障患儿装上了人工耳蜗。

“尽管人工耳蜗价格已‘断崖式下降’,但仍有部分困难家庭无法承担人工耳蜗手术费用。”李健忠感慨道。曾经,他工作当中见过太多令人心碎的场景:1位6岁的男孩因为错过语言黄金期,永远失去了说话的可能;年轻的母亲在诊室崩溃大哭,她卖掉了祖屋仍凑不够进口耳蜗的费用……

今年春天,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的落地,如同春风化雨,让曾经高不可攀的进口人工耳蜗价格大幅“跳水”。原本高达30万元的治疗费用,如今变得触手可及,化作无数听障儿童家庭重燃希望的曙光。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是江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疗)中心、江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管理中心,也是国家先天性功能缺陷、先天结构畸形定点救治单位、“爱的分贝”慈善基金定点医院。只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在江门妇幼治疗的儿童听障患者可最高申请3万元帮扶资金,用于缓解治疗的经济压力。

此外,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与江门市慈善会合作的“助爱妇幼救助项目”也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患者提供医疗费用资助,其中包括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据统计,“助爱妇幼救助项目”已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累计提供近15万元慈善帮扶。

据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先天听障儿童的“守护站”,江门妇幼已建立起“筛查-诊断-康复”全流程服务体系,至今已帮助35名重度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暮春时节的江门,木棉花絮随风飘舞,轻盈而灵动。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耳蜗植入术后复查室里,孩子们一声声清晰的言语,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了每一个家庭的心房。曾经寂静无声的童年,如今在政策的春风中,正绽放出最动听的旋律。原来,希望的声音,真的可以像花开一样温柔,像春风一样温暖。

南方 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 李健忠 卢嘉伟

【作者】 张泳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