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每天16亿条数据组成的数据链 一键可查交通事故

沪驾宝上线新能源汽车数据可信存证服务

作者/   IT 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当新能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执法机构如何快速获得客观可信的数据,以支持结果鉴定?

上海交警的 " 法宝 " 是——沪驾宝,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交警部门通过沪驾宝平台可一键查询、实时获取车辆事故数据,并快速甄别车辆异常情况,实现存证数据的高效获取。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EVDATA")是全国最早也是单一城市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地方监管平台,且是上海唯一持有全量新能源汽车数据的中立第三方平台。

全程上链、可信存证、快速诊断……沪驾宝基于区块链技术,由 EVDATA 联合公安、消防等主体,整合行车、充电、报警、维修、出险等多方面数据上链,从而建立新能源汽车可信存证服务体系。目前,首发场景服务于道路交通事件溯源领域,为上海市交警总队等执法机构提供事故溯源服务,成为区块链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新场景,促进了资源优化与协同。

每天超 16 亿条数据

实时可信存证

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安全事件,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厘清责任,有时车主和车企之间会陷入长时间的博弈,在一些案例中,往往会出现车企提供的数据解读常被质疑有偏向自身利益之嫌,难以自证清白,而车主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去获取和分析车辆原始数据的情况,因缺乏权威、公正的数据来源,导致事故责任认定模糊不清。执法机构需要尽可能快速获得客观可信的数据,以支持结果鉴定。

EVDATA 作为上海唯一持有全量新能源汽车数据的中立第三方平台,交警端只要依法提交相关授权信息,即可一键查询,实现分钟级实时事故数据对接,快速甄别该车辆的数据异常情况,这在社会民生协同共治方面提质增效的重大突破。

EVDATA 研究部副经理石敏告诉《IT 时报》记者:" 事故发生后,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交警通过沪驾宝平台可一键查询,沪驾宝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可信、防篡改的核心优势,保障事故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走进数据中心,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数据可视化展示大屏,通过大数据手段,综合展示了上海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出行、充电等情况,可以方便直观地了解到上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变化。截至目前,EVDATA 已累计接入超过 166 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天接收的数据信息超过 16 亿条。

面对交通事故,沪驾宝凭借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等特性,确保所采集与存证的数据真实可靠,也让事故数据取证服务实现从 " 天 " 到 " 分钟 " 的飞跃,助力执法机构快速、准确地判定事故责任,有助于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数据管理与事故处理流程,提升事故处理效率。

链上 " 新玩法 "

" 解锁 " 新场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驾的逐步普及,车辆的行驶数据在交通场景中扮演着日益重要   的角色,而传统新能源车企的数据采集模式在安全、可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区块链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让新能源汽车数据更加真实透明。 

交通出行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为上海市交警总队等执法机构提供事故溯源服务,是沪驾宝当下的主要应用场景,但能 " 大展身手 " 的,不仅是事故溯源服务。 

据《IT 时报》记者了解,数据中心还将不断拓展新能源汽车数据的区块链应用广度,在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可信数据存证体系的同时,激励更多企业参与上链和用链活动,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 年 11 月,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8 年)》,引导和支持可信数据空间发展,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主要包括三大行动:一是实施可信数据空间能力建设行动,二是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推广行动,三是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筑基行动。 

沪驾宝构建新能源汽车出行数据空间,需要数据使用者和提供商共同参与,而确保数据可信,是整个体系运作的基石。 

相关链接

3 月 29 日深夜,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公路上撞向隔离带,随后爆燃起火,三个年轻的   生命戛然而止,引发社会关注。谁该为 SU7   事故 " 买单 "?对于这起事故的详细原因,各种分析众说纷纭,最终结果要以警方调查为准。

在调查过程中,数据必将起到关键作用,因为智能驾驶系统当时处于何种工作状态、是否存在故障隐患、有无决策失误等关键信息,都隐藏于行车数据之中。

尽管数据如此重要,但被媒体报道过的关于车主和车企之间的 " 数据之争 " 不在少数。2024 年 9 月,一起 " 哪吒电车突然加速撞向花坛 " 的事件引发关注,司机称 " 刹车失灵 ",而车企出具的分析报告称,结合事故现场调查、整车分析、数据分析及结论,排除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此次事故,但车主家属对数据结果表示质疑。

公众对车辆数据透明度及真实性的疑虑,未能被打消,关于新能源汽车数据的信任风波,似乎也难以平息。

为何获取一份真实有效的行车数据那么难?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IT 时报》记者,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数据的权属问题尚未明确,导致数据收集、使用、共享和交易过程中存在诸多纠纷和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数据涉及车主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容易引发隐私泄露和滥用问题。而且新能源汽车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共享和传输过程中存在被篡改、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由于数据权属不清和隐私保护问题,新能源汽车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共享存在困难,影响数据的利用价值和效率。" 王鹏表示。

实际上,众多政策文件已就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中的数据获取与共享事宜提出明确要求。以国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为例,明确规定车企必须配备特定系统,用于存储碰撞事件、存在碰撞风险的事件等数据,并且这些数据需具备可读取性,能够被正确解析。部分地区也鼓励车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等多个主体,共同构建安全合规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效打通数据的流通渠道,为事故责任的精准认定、原因的深入分析以及后续技术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但是,目前车主与车企之间对数据所有权存在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数据应属于车主,因为数据是车主使用车辆过程中产生的,也有观点认为数据应属于车企,因为车企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者。

在王鹏看来,应将智能驾驶个人数据权定位为 " 综合性权利 ",根据 " 可识别性 " 与场景化区分的二级规则对个人数据进行确权。

" 可以赋予智能驾驶个人数据指向者(如车主)知情权、必要同意权、删除与修改权,同时赋予智能驾驶个人数据使用者(如车企)采集权、携带权、使用权与收益权。" 王鹏说,要通过立法明确新能源汽车数据的权属关系,建立数据确权机制以及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促进车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等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作。同时,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从法理角度看,车主作为车辆的所有权人,对车辆相关基础数据应享有一定权益,但车企基于研发、改进产品等需求也需获取部分数据。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IT 时报》记者建议,确权方面可借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模式,由权威机构制定数据确权规范,明确各类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 例如,涉及车辆基本性能的关键数据,所有权归车主,车企在有限期限内有使用权;对于与安全性能提升相关的匿名化数据,车企可在保障车主隐私前提下合理使用。" 郭涛说道。

如何做到既保证数据客观中立,又保护好车主隐私?不少业内人士告诉《IT 时报》记者,在记录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数据时,可以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对涉及车主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进行模糊化或匿名化处理,以保护车主隐私;车企和第三方平台应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和销毁等流程,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数据管理的监管和审计力度,确保车企和第三方平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EVDATA   豆包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