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友难辨》:在冷战史中打捞谍战“巧合”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贾晓静
有人会因为从历史的细节中打捞出“巧合”而感到兴奋,特别是那些之前鲜有人关注的。沙青青就是其中之一。
沙青青是一名历史研究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上海图书馆服务多年,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长期关注冷战史与东亚近现代史。
“前后数十年的线索在某一个偶然又或是必然的时刻勾连在一起,进而为我们构建出另一种可能的历史情景。这或许正是情报史研究的魅力所在。”2024年春,沙青青在为新书《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撰写后记时写道。今年3月,这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封面。中信出版集团供图
某种程度上,沙青青是幸运的。当他试图以一名写作者的身份追踪一段特定时期下的历史时,他发现,有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也对那段历史展现出兴趣。
2021年春夏之际,话剧《冰的碎片》在英国各地剧院巡演。故事背景设定在1987年的莫斯科,为苏联情报机构工作的英国人金·菲尔比在自己的公寓里,与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里,深谈了一夜。
格林与菲尔比的交情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格林在写作之余也充任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被派往非洲,菲尔比正是他在军情六处的上司兼好友。
1944年从军情六处辞职后,格林依旧维系了与菲尔比的友谊,即便在菲尔比逃亡苏联后,二人依旧保持通信联系,格林甚至还曾为菲尔比的回忆录写过序言。
1987年在莫斯科菲尔比的公寓里,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却无人知晓。《冰的碎片》便是以戏剧的形式,想象了这两位老朋友是如何共度一夜的。在格林拜访莫斯科仅一年后,菲尔比就在莫斯科去世了,终年76岁。
也是在1987年,英国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受苏联作协的邀请也造访了莫斯科。其间,曾有人传话给他:“有个喜欢您小说的老朋友想见见您。”
这个“老朋友”便是菲尔比。
不过,与格林不同,勒卡雷拒绝了菲尔比的邀约。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勒卡雷就曾因为不满格林在菲尔比回忆录的序言中为后者辩护,而与格林有过笔战。其实,当时自知来日无多的菲尔比是希望能请勒卡雷来为其回忆录执笔。
依旧是1987年,同样有关回忆录。英国军情五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在其回忆录《抓间谍的人》中,公然指控曾执掌英国军情五处的罗杰·霍利斯为苏联间谍,代号“埃利”。这本书如同一块巨石,在当时的英国政坛和情报界掀起滔天骇浪。
《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便以此为引,揭秘20世纪初至冷战高峰期,英国、美国和苏联情报系统的崛起、发展以及彼此斗争的情报暗战。
通过大量绝密档案、真实采访和当事人著述,《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从“间谍的潜伏与暴露”延伸开去,串联起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剑桥五人组”的潜伏、1945年古琴科事件、20世纪60年代“柏林隧道”事件与古巴导弹危机,以及1980年世界濒临核战边缘等多个历史阶段。
书中讲述了多位英苏双重间谍的经历。时至今日,后人只知他们中很多人的行动扭转了历史的天平,改变了世界。但他们为何选择游走于枪口刀锋,过着忠诚与背叛的双面人生?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个人的利益,还是出于报复?关于这些问题的揣测与遐想,更多成了间谍小说的灵感来源。
事实上,真实历史远比间谍小说更离奇。
沙青青希望,读者能在品味跌宕起伏的故事之余,对冷战历史大格局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有些许新认知或想法。他说,这将是他的“荣幸”。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