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入围者|陈辉:让光影在熊猫雕塑上交织、流动
成都是熊猫的家园,也是创意的热土。
作为一次全球熊猫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盛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熊猫创意热潮”。目前,本次大赛已经圆满完成了作品征集和初评等环节,已选出210件入围作品。而五大门类和两个特别奖项,将由专家评委进行最终的线下终评,并在4月22日揭晓。
在此之前,有一项特别奖项,要交给喜爱大熊猫文创的网友们来决定,这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最佳人气作品”奖项评选。在投票期间,我们还将与部分入围者对话,看看他们对熊猫文化创意的独到理解。
今天,我们对话入围“最佳雕塑作品”的参赛者——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职业艺术家陈辉。
以光影重塑熊猫之美
作品《流光溢彩》突破了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利用光影与线条来重塑大熊猫。作品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熊猫形态,借助独特的灯光设计,让光影在熊猫雕塑上交织、流动,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梦幻感,赋予大熊猫一种超凡脱俗的灵动之美。
在《流光溢彩》中,熊猫身上流动的光影,模拟的是自然光线中的折射与反射,寓意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光线的流转象征着生命活力在这片家园的延续。在熊猫的眼睛与鼻子部位,采用了熊猫本身的黑色。当灯光亮起,熊猫的特征更加明确,增加了色彩的对比。与观者对视,既凸显大熊猫的灵动聪慧,也寓意着大熊猫作为珍稀物种,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承载着人类对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希望。
《流光溢彩》
陈辉透露,制作《流光溢彩》雕塑小样阶段,3D打印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能精准塑造出复杂且细腻的熊猫造型,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与精准度。在材料选择上,陈辉采用了透明材质,配合内置灯光,使熊猫形象仿若置身于流动的光彩之中。
事实上,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雕塑小样的制作阶段,材料的选择成为最大难题。为了完美呈现光影效果,陈辉反复试验不同材质与灯光的组合,打印了大量样品,最终选定了透明白色材料。他回忆道:“不断调整线条的疏密与角度,只为找到最完美的呈现方式。”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作品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拟人化手法与成都人文风情相结合
除了《流光溢彩》,陈辉另外两件作品《瓷韵遨游》和《熊猫之恋》也入围本次创意大赛,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与成都独特的人文风情进行结合,充分展现成都这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气质。
在本次创作中,陈辉借助AI技术进行辅助创作,提高了很大的创作效率。
未来,陈辉会持续创作与大熊猫和成都文化相关的作品。计划融入更多四川独特的民俗元素,像川剧脸谱、蜀锦图案、三星堆文化、成都人民的生活百态等,将其与大熊猫形象巧妙结合,赋予作品更浓郁的地方特色。陈辉有意尝试跨界融合,把AI技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创作,打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陈辉
谈及参赛初衷,陈辉表示,大熊猫是成都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他渴望通过作品传承和推广熊猫文化,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大赛提供成果转化机遇,能让创意走向市场。陈辉希望通过作品助力成都打造“熊猫家园”城市品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在陈辉看来,本次“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意义非凡。从文化层面看,它以大熊猫这一独特文化符号为核心,为传承和弘扬熊猫文化搭建了广阔舞台,有助于挖掘熊猫文化的深层内涵并推向世界。从创作角度讲,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创意空间,能激发灵感。在行业发展上,政府主办保障赛事权威性,成果转化机制利于文创产业发展,还能促进艺术与商业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