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对话於邱黎阳:让科学家参与投资把关,能够促成生命健康产业“投早投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晓慧 深圳报道

2021年,我国国产新药的上市数量首次超过进口药;艾昆纬(IQVIA)发布的《2024年全球研发趋势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新药上市量仅次于美国。

近年来,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尤其是医药企业正在从“跟随性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变。

不过,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源头创新资源更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依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罗湖共建了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简称“中欧医药中心”),旨在打造创新、转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垂直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项目落地与转化。

那么,目前我国创新医药的研发现状如何?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成果在转化落地中面临什么样的痛点?又该如何助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临床?

聚焦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欧医药中心总经理於邱黎阳。

於邱黎阳专注于化学生物学和功能蛋白设计研究,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着丰富的科研和成果转化经验。2023年,於邱黎阳出任中欧医药中心总经理。

对话中,於邱黎阳谈到,生命健康领域的成果转化离不开“聪明的资本”支持,让科学家参与到投资中来,能够更好地遴选和支持有潜力的项目,真正促成“投早投小”。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国内创新药的研发现状是怎样的?

於邱黎阳: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的最大优势可能不体现在经典小分子药物的开发上。小分子药物的蓬勃发展时期可能是在上世纪。虽然该领域每年也会有创新药出现,但是我们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占优势。

不过在新兴萌发的赛道上,我们与其他国家是并驾齐驱的。比如抗体偶联药物(简称ADC药物),国内已经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每年也有新的药物出现。

中欧医药中心主要侧重的就是生物医药中新兴的技术路线,例如活体生物药,包括细胞药物、基因药物、微生物药物等。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内,世界主要国家几乎是站在类似的起跑线上的,因为这是一个新颖的、正在逐渐形成体系化技术路线的领域。同时,这类先进治疗药物在治疗重大疾病时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效果,这是我们正在尝试占领优势地位的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活体生物药这类先进治疗药物在落地转化上有什么难点?中欧医药中心打造了什么样的平台?

於邱黎阳:活体生物药整体的工艺开发体系不同于传统药物。这是一类成分非常复杂、有生命的药物,比如细胞、病毒、微生物等成药性原材料都需要严谨的管理和储存体系。另外,作为药物使用的活细胞还储存了遗传信息,因此涉及遗传信息的规范管理。

我们面向活体生物药建立了工艺开发和中试放大生产的实验体系,科研和创业团队可以在这里开展工艺开发,以及用于临床研究的活性成分生产。

区别于高校研究级别的实验室,我们以工业化的思路打造了可以规范化中试放大的实验室,可以帮助科研团队和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把实验室技术做中试放大的进一步开发。

21世纪经济报道: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否对生命健康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於邱黎阳:这是肯定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生命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点既包含基础研究的方面,也有离市场更近的方面。

从学术上来讲,很多药物的开发过程可以被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比如说在算法和一些物理模型的帮助下,可以算出靶点蛋白质的结构,针对这个结构可以借助AI去推测哪些药物分子更容易调控其功能,并且生成一些新的分子作为潜在药物的候选者,这会比传统的药物开发流程节约很多的时间和成本。

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这个方向,我们也看到一些很有用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比如在血糖管理领域,可以通过分析动态血糖的变化特征优化、调整药物服用时间等。

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的结合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挖掘,比如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镜子捕捉人眼球的运动特征,来判断人是否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等。

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生命健康产业的初创企业或者科研团队来说,落地转化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

於邱黎阳:我认为是适合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的培育体系还有待健全。科研成果要想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就一定要走出实验室,走出实验室就有挑战。

转化的第一步就涉及知识产权合规转化的机制和管理问题。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成立公司之后还涉及融资的挑战。后续,项目还需要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达到估值的里程碑,这对于整体的创新创业生态有比较高的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中欧医药中心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如何促成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於邱黎阳: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希望初创项目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耗费足够少的成本,实现价值增长的核心里程碑。

我们目前引进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其他高校的课题组,还有一些初创企业,前期为他们提供高水平实验室,满足他们药物申报前的工艺验证和生产需求。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构建由科学家参与的投资机制,我们的科学委员会先评估项目的科学性,把关其研发路径;再由投委会去衡量项目的产业前景。

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汇集更多具有产业洞察力的专家,更好地去遴选和支持有潜力的项目,真正地促成“投早投小”。

21世纪经济报道:中欧医药中心提到“让企业家和科学家当邻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

於邱黎阳:我们的底层逻辑是形成一个各个主体间畅通的沟通机制,打造生物医药研究“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

我们希望能让科研团队走出实验室,让企业家走出办公室,大家走到“产业园”中进行交流,这会让合作路径变得更顺畅。我们还有成熟的论坛体系,大家之间能达成比较好的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是由丰富的物种构成,所以我们未来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

21世纪经济报道:中欧医药中心由深圳先进院与罗湖共建,“政府 科研院所”的组合有什么特点?

於邱黎阳:我觉得这种合作形式是天然互补的,深圳先进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地方政府本身也有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也能统筹相应的资源。

比如,活体生物药的产业化路径十分依赖临床试验平台,而罗湖也聚集了深圳比较多的三甲医院,我们目前与罗湖的多家医院都有合作,这有助于后期的临床对接。同时,医院能够提出一些明确、新颖且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基础科研团队可以针对这些需求,开发可转化的解决方案。这就可以比较快地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