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探源脚步从汉水到黄河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张建 探源脚步从汉水到黄河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4月28日,记者见到张建的时候,他刚从荥阳点军台遗址、南城遗址回来。
“和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事一起,为郑大学生考古实习选发掘地点去了。”张建笑着解释。
张建是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作为河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2024年9月起挂职担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郑州大学立足郑州,郑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挂职就要为‘校地合作’作一点贡献。”张建说。
张建是河南信阳人,老家翻过山就是湖北随州。
从2007年进入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学习,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出国留学后又回到郑州大学教书,张建在郑大扎根了将近20年。
张建能“跑”,大学一入学就和同学结伴到郑州郊区、荥阳进行田野考古调查。
人是会跑“野”的,野外调查给年轻、精力旺盛的张建带来了发现的快乐,也坚定了他干考古的决心。
在郑大上学期间,张建的暑假、寒假基本上是在考古工地度过的,有时候春节也待在工地。
2009年10月张建到荥阳娘娘寨遗址参加考古发掘,这也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系统的调查和发掘训练,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经过长期的田野实践,张建不仅锻炼出了熟练的考古技能,也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2014年,他有幸跟随郑州大学靳松安教授学习,成为郑大自主培养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博士。
2016年11月,张建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成为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创办40年以来,第一位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境外留学的在校生。
张建的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田野考古学,侧重史前文化交流和聚落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淅川沟湾史前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犹如一棵大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博硕研究生和考古领队。
从2009年开始,张建就参与了沟湾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
由沟湾而淅川,由淅川而丹江,由丹江而汉水,张建研究的目光从聚落扩展到流域。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汉水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聚落和生业模式变迁研究》。
张建说:“河流附近不仅是早期人类居址的最佳选择,也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近年来,张建带着学生进行了北汝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和沁河流域调查,脚步从汉水流域、淮河流域一直走到黄河流域,为中原腹地邻近地区史前至夏商时代聚落变迁和文明演进研究积累了第一手可靠资料。
张建说,学校和考古研究单位不同,学校老师除了科研,还要培养学生。考古专业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田野动手能力。遗址发掘是点,田野调查是面,田野调查是高校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考古技能培养方式。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勘探等实践,也为《田野考古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积累新的教学案例。
有朋友向记者介绍张建的性格特点:热情、勤奋、适应性强、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团队协调能力强。田野调查要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些特质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田野调查也反过来强化了他的性格特点。
田野调查是考古工作的第一步,以前主要是靠铁脚板,现在有了新武器。张建向记者展示了在田野考古调查中操纵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洛阳铲、手铲、毛刷曾被称为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古的三大“神器”,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无人机、3D扫描、遥感技术等真正的“神器”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采访中,张建不止一次提到GIS系统。所谓GIS系统,就是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为田野考古调查、聚落考古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张建说着随手打开电脑,现场为记者展示了GIS系统的应用。记者发现,各种考古元素汇聚到“一张图”上,见物见“人”见生活,聚落就“活”了。
张建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双槐树遗址周边区域新石器时代聚落调查”。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以双槐树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代表的“河洛古国”属于古国时代的第二阶段。
2024年4月,张建和他的导师靳松安教授一起在《河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触摸黄帝时代 感知文明起源》。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将黄帝时代与仰韶文化密切关联。双槐树遗址的兴盛期与黄帝时代大体相当,不排除其作为黄帝都城的可能。
“双槐树遗址作为都邑性聚落,不会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应该有一个聚落体系。田野调查刚刚结束,采集到遗物的遗址有100多处,目前正在整理,已经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张建说。
4月23日,多家媒体现场直播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张建也是观众之一。
“文博活动也能直播一整天,时代真是不一样了。如今,高校第一志愿报考古专业的多了,女生比例也大大增加。”张建感叹地说。
文博热让考古专业的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9年6月,在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中,郑州大学代表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田野实践、巧妙的剧目创意相结合,与西北大学共同荣获大赛一等奖。代表队演绎的情景剧“风雨考古路,薪火郑相传”参加了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展演,通过文物回溯历史,以中原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向公众展现百年考古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荣获最佳舞台效果奖。
郑大代表队的指导老师正是张建。
“我在本科生期间参加过全国大学生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成绩不错,没想到有一天带着学生再次获奖。”张建笑着说。
张建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分为知识竞答、考古基地实习、室外竞演、情景剧展示四个环节,将考古实践、文化遗产管理、文物保护等内容融入比赛流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选手和观众对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正确态度。
采访结束后,张建给记者发来一份简历,开头写着这样一句话:一天一小步,总有新高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