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汽车鄙视链真相:华米理看不上蔚小零,燃油遗老靠「底蕴」硬刚

汽车圈的鄙视链从未像今天这般喧嚣。

「华米理」看不上「蔚小零」,「蔚小零」看不上「自主五常」,「自主五常」看不上「合资燃油遗老」。华为、小米系车主炫耀着手机 - 车机 - 智能家居的无缝流转,新势力玩家比拼着每月 OTA 更新的功能数量,传统车企拥趸搬出 " 百年造车底蕴 " 硬刚。

在这个疯狂进化的鄙视链里,每个群体都在寻找自己的优越感。没人意识到这场游戏早已超出产品较量的范畴,变成了某种身份价值的狂欢。

曾几何时,德系车的 "V12 图腾 " 是鄙视链的绝对王者,日系的混动技术被视作妥协的产物,而国产车则被贴上山寨模仿的标签,成为了鄙视链底端的存在。

图源:阿斯顿马丁

但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让这条鄙视链彻底重构,如果说此前的鄙视链是金字塔形状,那现在的鄙视链就是大家都互相看不起。

首先是在动力上,小米 SU7 车主以百公里加速碾压超跑为由鄙视燃油车,而燃油车拥趸则坚守 "V8 声浪才是灵魂 ",讥讽电动车续航焦虑、电池寿命短,甚至将充电桩比作现代马车的缰绳。

在算力方面,华为等跨界造车势力,用 1000TOPS 算力、城市 NOA 全覆盖等参数轰炸市场,将 BBA 的底盘调校、机械精密贬为 " 蒸汽机时代的遗产 "。一家车企若宣称 " 城市 NOA 覆盖 200 城 "" 日活用户数据增长 30%",远比 " 底盘调校获得德国红点奖 " 更能刺激资本神经,成为融资 PPT 上的硬通货。

技术参数的堆砌取代了传统机械性能的较量,数据成为衡量车企实力、定义产品价值的核心标尺。其本质是行业从 " 机械时代 " 向 " 智能时代 " 跃迁的必然产物。

现在大部分的新势力品牌发布会上,创始人用三分之二时间罗列算力、传感器数量和 OTA 频率,却对底盘调校只字未提,他们相信算力决定一切,正如十年前的消费者迷信马力。

而传统车企反击时,则搬出 " 碰撞测试五星 "" 工匠精神 " 试图重掌话语权。

更荒诞的是,开比亚迪汉的车主可能一边嘲笑特斯拉 " 毛坯房内饰 ",一边被特斯拉车主视为 " 网约车同款 "。总而言之,谁都看不起谁。

图源:特斯拉

甚至于,连造车从业人员都形成了一条就职 " 鄙视链 "。

在脉脉平台上,汽车从业者普遍认同,求职选择的优劣排序是:一二线新造车企业、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传统主机厂、二三线新造车企业。而在这些企业中,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研发岗位更胜一筹。

因此,加入自动驾驶行业的从业人员被认为是 " 上了岸 "。而传统车企的就职人员,则被视为 "49 年入国军 ",好处是不久之后就可以喜提 N+1。

燃油车用户与新能源车主相互鄙视,传统品牌拥趸与造车新势力粉丝互不认同。这种现象背后,是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角色切换——当个体为自身选择辩护时成为 " 棋手 ",而在迎合群体标准时又沦为 " 棋子 "。

在这场大型 " 骂战 " 中,用户既是鄙视链的被动参与者,也被资本塑造成主动的传教士,购车行为变成了一场价值观站队的戏码。品牌培养了用户对身份的定位,用户也认可了品牌设立的人设。

比如,蔚来车主在 NIO House 里品着特调饮品,谈论着 " 换电体系如何碾压特斯拉 " 时,更像是一种颠覆传统的精神优越感;理想车主的 " 奶爸车 " 标签,既是对家庭场景的精准营销,也在无形中构建起排他性社群。

图源:蔚来

不过,这些看似自发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符号战争。消费者们以为自己正在参与价值观的自由博弈,实则早已踏入车企编织的迷宫中。

不管是特斯拉的 " 赛博科技 " 光环、理想的 " 家庭关怀 " 人设、华为的 " 民族科技 " 标签,本质上都是车企为消费者预设的身份通行证。用户之间的争论,表面上关乎实用价值,实则只是不同符号阵营的忠诚度宣誓。

这正是车企们想看到的结果,因为鄙视链的存在往往伴随着讨论度。J.D.Power 数据显示,46% 的购车决策受社交媒体讨论影响,也就是说,车企之间并不担心鄙视链的产生,甚至于大家吵得越凶,越是车企们想看到的局面。

但平心而论,在硬币的另一面,用户对于鄙视链的吐槽,也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如果回看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改良轨迹,可以清晰展现出用户反馈对产业链的穿透力:2020 年用户对冬季充电速度的集中吐槽,直接推动研发团队开发脉冲自加热技术;2022 年关于电池包空间侵占后备箱的抱怨,催生出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方案。

图源:比亚迪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极氪 001 的闪电迭代印证了 " 吐槽即研发指南 " 的新规则,首批用户对车机卡顿的吐槽推动 8155 芯片的免费升级;关于电动门误开的抱怨催生出毫米波雷达防撞算法;甚至连车主在社群里调侃的 " 宇宙飞船声浪 ",都演变为可 OTA 更新的电子引擎音效包。

而曾经的小鹏 G9 定价风波后的快速调整、理想 MEGA 的负面讨论导致创始人李想重新思考纯电战略,无不证明消费者的 " 用脚投票 " 具备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

因此,在这场汽车鄙视链中,用户既是棋子,也是棋手,很难用对与错来形容这种现象。

只要人类放不下 " 通过物来定义人 " 的认知枷锁,鄙视链就会一直存在。除非,某位 Model Y 车主坦然承认 " 其实我也喜欢 V8 的声浪 ",某位理想 L9 用户开始欣赏日系混动的精巧设计。

所谓真诚才是必杀技,当某天我们不再争论 " 谁比谁高级 ",而是平静地说 "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或许才是汽车真正成熟的时刻。但在此之前,这场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狂欢,仍将是我们理解汽车产业变革的最佳体现。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十年前站在手机鄙视链顶端的苹果,如今看着华为折叠屏用户投来的怜悯目光;曾经被全网群嘲的小米,现在用徕卡联名教传统相机厂做人。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汽车圈鄙视链的新一轮已经开始:特斯拉从 " 颠覆者 " 沦为新势力口中的 " 古典电动车 ",蔚来换电站的优势正在被 800V、1000V 超充瓦解。所谓的 " 科技护城河 " 正在变成人人可过的石桥。

即便是华为这样高举 " 算力霸权 " 的跨界巨头,也需直面车企自研芯片的崛起——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玩家的攻城略地,让算力参数的军备竞赛逐渐失去魔力。

技术壁垒的崩塌速度远超想象。

当固态电池量产、充电 5 分钟续航 500 公里成为标配时,如今争论的 " 续航焦虑 " 将成为历史笑话;当 L4 级自动驾驶真正落地,算力与传感器数量的比拼或将让位于数据闭环能力和场景泛化效率;而一旦氢燃料电池突破成本桎梏,现有纯电与混动的分野又将迎来新一轮价值重构。

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在重塑鄙视链的坐标轴,技术迭代让今天的 " 王者 " 沦为明天的 " 古典派 ",在汽车百年大变局中,没有谁能永远站在鄙视链的顶端。

未来的终局或许正如手机行业的 " 华米 OV" ——市场不再有永恒的王者,只剩持续进化的幸存者。

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筑起成本护城河,吉利通过 " 买买买 " 构建技术生态,华为以 ICT 基因重新定义智能汽车,而特斯拉仍在用 FSD 证明 " 第一性原理 " 的韧性。它们或许仍会互相鄙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在学习如何与鄙视链共存。

汽车圈的终局可能不是谁鄙视谁,而是谁能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就像手机圈最终走向 " 华米 OV" 的格局一样——当生存成为最高纲领,曾经的傲慢终将让位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