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 总干事称中美实际上已贸易 “脱钩”,真相究竟如何?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的一番言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全球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她表示,鉴于美国关税政策致使全球贸易前景严重恶化,当关税数字攀升至 125% 时,中美实际上已经贸易 “脱钩”。这一观点,犹如一记重锤,敲在中美经贸关系的敏感节点上,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4月16日,WTO 发布的最新报告,无疑为伊维拉的言论提供了有力注脚。报告显示,在当前关税形势的阴霾笼罩下,2025 年全球货物贸易量预计将下降 0.2%,这一黯淡前景,与此前的乐观预期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一系列肆意的关税政策,宛如一场风暴,搅乱了全球贸易的平静秩序。对钢铁、汽车进口征收额外关税,推行 “对等关税”,而后又戏剧性地暂停对部分经济体加征关税,这般反复无常的操作,不仅让各国企业无所适从,更让全球贸易市场陷入深深的不确定性之中。
然而,现实中的中美贸易关系,是否真如伊维拉所言,已然 “脱钩”?答案似乎并非如此简单。从数据来看,2025 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额虽同比下降 8.2%,但在这看似下滑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结构正在悄然优化。中国对美新能源汽车出口逆势上扬,增长 42%,光伏产品出口也增长 27%。这一降一升之间,折射出中美贸易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并非是简单粗暴的 “脱钩”。
在高科技领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 “双轨制” 现象。美国持续挥舞管制大棒,收紧对华 AI 芯片出口,但中国自主研发的 GPU 芯片已能满足 70% 的国内需求,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出于市场利益考量,仍通过第三方渠道向中国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在政策与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 “技术灰色地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在高科技领域,即便面临重重阻碍,也难以彻底切断联系。
区域供应链网络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乍看之下,似乎中美供应链已然分道扬镳。但深入产业链内部会发现,墨西哥工厂使用的核心零部件,仍有 45% 来自中国。所谓的贸易转移,更像是一种 “借道贸易”,中美供应链在这种复杂的变化中,形成了一种新型依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轻易分割。
新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维系中美经贸关系的新纽带。2025 年前两个月,中国对美出口的储能电池系统同比增长 65%,美国通用电气与中国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达成新合作。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空间愈发广阔,成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新亮点。
跨国企业的态度,也为中美贸易关系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英特尔在美国建 3 纳米晶圆厂的同时,仍精心维护大连工厂的成熟制程生产;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在上海投资 10 亿欧元新建研发中心;沃尔玛宣布未来五年将在华采购额维持在每年 250 亿美元水平。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指出,90% 的跨国企业采取 “中国 N” 战略,但完全退出中国市场的不足 5%。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即便面临政治压力,市场规律的强大力量依然驱使它们难以割舍中国市场。
中美贸易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货物买卖,而是深度交织的利益共同体。尽管美国部分政客高呼 “脱钩”,但在现实的经济逻辑面前,这种言论更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闹剧。从宏观的贸易数据,到微观的企业决策,从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博弈,到新能源产业的合作共赢,中美贸易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适应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试图人为切断两国贸易联系,不仅违背经济规律,也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或许,中美贸易关系正处于一个调整期,在波折中寻找新的平衡与发展路径,但 “脱钩”,注定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