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器官”成为可能:术前化疗 免疫治疗,食管鳞癌患者两年生存率超8成
中国是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食管癌的分型中,食管鳞癌占比超过80%。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传统治疗手段面临“疗效不足”和“副作用过大”的双重挑战。本着解决患者最关心、最直接问题的理念,日前,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志刚带领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医学中心进行研究探索,在食管鳞癌的术前治疗和精准评估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策略: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此成果发表在外科学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Surgery)上。
术前“免疫 化疗”组合拳:让癌细胞无处可逃
传统方式中,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策略是“术前放化疗 手术”。但约一半患者在术后仍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远处转移的发生,更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如何破除这一困境?
李志刚介绍,免疫治疗就像给身体装备了一支“智能警察部队”,能精准识别并消灭残留的癌细胞。这项覆盖中国8家大型医疗中心、纳入1428名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接受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两年总生存率高达81.3%,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的71.3%。更令人振奋的是,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的患者,其远处转移率较以往降低了近一半,且并发症也较少。
老胡快70岁了,因为吞咽困难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是食管上长了一个直径近3厘米的大肿瘤,且有淋巴结转移。按传统方式,老胡已经错过手术治疗的机会。但现在,他有了新的选择。医生们为他制订了“术前放疗 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在两个周期的治疗后,他体内的肿瘤竟然神奇地“消失”,吞咽困难也完全缓解。考虑肿瘤性质以及复长等因素,医生们为他进行了微创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手术。从不能手术到根治性治疗,老胡对医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精准评估,“保器官”治疗,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环节,但传统手术的“一刀切”模式,可能会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创伤,以及难以接受的生活质量下降。如何甄别不同患者,给出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最大幅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为此,李志刚团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通过“三重精准检测”,筛选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外科学杂志》(BJS)。
研究团队通过深咬活检(从原病灶多点取样)、超声内镜穿刺可疑淋巴结,并结合PET-CT扫描,准确识别病灶,并以此区分不同类别的患者,给出不同手术策略。数据显示,这套方法不仅能精准发现食管内病灶,更能提前发现近5%的远处转移患者。在此基础上,团队更进一步创新运用分子病理学方式,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结果显示,ctDNA阳性者的复发风险是阴性者的5倍以上。
李志刚表示,接受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疾病得到明显缓解的患者,未来可能只需定期监测,而非立即手术,“这不仅能减少创伤,还能让医疗资源更合理分配给真正需要的患者。”
主动干预、分类施策,让科研成果普惠患者
在一系列扎实的临床研究成果基础上,胸外科针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已全面推广个体化治疗策略。通过精准评估、主动监测,将患者分类施策,提出“三段模式”:
一是高危患者,针对性选择新辅助化疗 免疫或化疗 放疗方式,最大限度清除癌细胞或者遏制其生长,为患者争取手术切除的机会,同时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
二是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效果佳的患者,通过精准评估,实施“主动监测”,避免过度或者过早手术,以保器官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是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在手术后,运用ctDNA检测,检测患者复发风险,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宜治疗。
“我们的目标是让治疗更精准、更人性化。食管癌治疗不应只追求‘生存时间’,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李志刚呼吁,“早筛早诊仍是关键。若有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让“保器官”成为可能:术前化疗 免疫治疗,食管鳞癌患者两年生存率超8成》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