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飙升背后: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美博弈困局
关税飙升背后: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美博弈困局
不死鸟的死拼
在 2025 年 4 月,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4 月 8 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对等关税” 的税率由 34% 提高至 84%,这一举措无疑是在本就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上火上浇油。紧接着,4 月 9 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六大军种齐聚,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急剧升级,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世界经济稳定与和平局势的深深担忧。
自 2018 年 3 月特朗普签署加征钢铝关税的行政令,拉开中美贸易战的序幕以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持续了长达 8 年之久。在这 8 年里,双方的贸易政策不断调整,全球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从最初的 340 亿美元迅速扩展到 5500 亿美元,几乎涵盖了从电子元件到日用品的所有领域。而中国也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对大豆、汽车、能源等美国优势产品加税。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做法,让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农民首当其冲,2018 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 25% 关税后,美国大豆出口量暴跌 70%,中西部农业州哀鸿遍野。尽管特朗普政府提供了 280 亿美元的补贴,但许多农场仍然难以逃脱破产的命运。而在中国,沿海出口企业订单萎缩,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不得不面临转型或外迁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策略逐渐发生了变化。拜登政府上台后,虽未取消特朗普时期的关税,但开始进行 “小步调整”。2022 年豁免 352 项中国商品的关税,2023 年又延长了豁免期限。中国则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 “一带一路” 倡议,积极分散市场风险,将关税战从 “全面扫射” 转变为 “点对点狙击”。然而,这种相对缓和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随着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对中国发展的焦虑,贸易战再度升级。此次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至 84%,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一些人认为的 “冷战红线”,这一举措不仅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也让中美贸易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贸易战不断升级的同时,美国在军事方面的动作也越发频繁且具有挑衅性。此次在太平洋地区展开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六大军种 —— 海军、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和太空军悉数登场。五角大楼直言,此次演习是为了适应在印太地区与中国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可能性。这种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无疑是在向中国施压,试图通过制造紧张局势,在贸易谈判中获取更多的利益。美国的意图似乎很明确,一方面通过贸易战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打压,另一方面通过军事演习在军事上制造威慑,试图逼迫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然而,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难以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而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企业为了规避高额关税成本,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国家,但很快发现这些国家的产能和基建无法完全替代中国。例如,苹果的 AirPods 在越南的良品率仅 80%,远低于中国的 95%;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占全球一半,马斯克也曾坦言 “无法脱离中国供应链”。同时,美国消费者也在默默承受着通胀压力。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对华关税让每个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 1300 美元。2023 年,美国通胀率一度飙升至 9.1%,虽然美联储加息是主要原因,但关税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演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军事力量,但也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加了擦枪走火的风险。苏浩教授指出,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极小,但在当前这种紧张局势下,意外冲突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无论是对中美两国还是对全球经济和和平稳定,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中国并非是一个会轻易被军事威胁吓倒的国家。中国外交部和驻美大使馆已多次表明,无论贸易战还是其他形式的冲突,中国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对于中国而言,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和军事威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和冷静的态度。在贸易方面,中国一方面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 34% 提高至 84%,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同时,通过 RCEP 和 “一带一路” 倡议,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军事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国防建设,提高自身的军事防御能力。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善的国防体系,有能力应对任何外部军事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