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非遗文化 天津皇会展演今天隆重举行
时值天津天后宫勅建699周年,纪念天后诞辰1065周年之际,4月19日第十二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皇会活化展演暨纪念天后诞辰1065周年民俗文化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及天津天后宫隆重举行。
天津是一座有“韵味”的城市,在数百年文化传承和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津派”文化,也成为中国北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妈祖祭典之天津皇会是经典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国北方独有的一种妈祖祭典仪式,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名“娘娘会”、“天后圣会”。此会源于元明时期,文字记载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后更名为“皇会”,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天津天后宫都举办巡安散福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一天,商贾筹资酬神演出,市民聚集在天后宫观看花会表演,在市集上购买物品、品尝美食,相互祝福、祈福纳祥,传播“立德行善大爱”之精神,场面热闹非凡、其乐融融。天津皇会是天津天后宫传统民俗活动的核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流传至今。
今年的皇会展演活动全程为1.9公里,在继承往年传统的基础上呈现三大特征:并体现出五个亮点。参演皇会展演的队伍最多,共有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1道花会队伍参与巡游表演,集中了华北地区花会的精髓。参与皇会展演的种类最全,法鼓、狮子、宝伞、跨鼓、杠箱、竹马、中幡、高跷等十余种类。参与皇会展演的水平最高,基本为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多年未见的表演形式再次登上天津皇会的巡演舞台。参与皇会展演的艺术涵盖最广,葛渔城重阁圣会是集舞蹈、戏剧、美术、杂技等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造型鲜明,形式独特,内容丰富,体现出“高、精、险、奇、巧”的特点。参与皇会展演的队伍年龄最年轻,参演人员呈现年轻化,传承有序。宝伞会、跨鼓会、南什锦、五虎棍等团队里的年轻演员众多,显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与追捧,传统非遗经久流传,历久弥新。
第十二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在古文化街、天后宫、鼓楼、水阁大街多个节点举办内容丰富的文旅活动。围绕河海津韵,推出天津潞河督运巷·鱼灯节,在潞河督运巷举办鱼灯巡游、舞蹈演绎、非遗演绎、猜灯谜等活动。
今天的皇会展演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热捧。中午还在天后宫内向市民舍妈祖催生饺子。 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