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100家小店落地1平米书架 成为微小的“公共图书馆”

街边小店的1平方米,能容纳什么?可以是一张餐桌,两把椅子,也可以是一座小小的图书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新华书店总店和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宣布,“1平米书架”已在全国落地100家街边小店。它们之中,有餐饮店、理发店、烘焙店、咖啡馆、民宿,绝大多数来自于县城和乡镇。

在这个公益项目中,小店腾出宝贵的1平方米,新华书店总店提供专业书单,网商银行承担书架和书籍费用,让顾客和周边居民免费阅读。在城市角落,在偏远乡村,小店就这样成了微小的“公共图书馆”。

“1平米书架”是如何发起的?小店主为何愿意加入?这是他们的故事。

河南省安阳市李石村

微光书苑店主李翠利:“我想改变这里,用开图书馆的方式。”

45岁的河南农村妇女李翠利,开了一家卖日用品的小超市。超市的“黄金地段”也就是卖烟酒的区域,被她辟出来,开了一家图书室,取名“微光书苑”,周边村里的孩子,都能来免费看书。

这一开,就是17年。为了“微光书苑”,她花掉了40万的积蓄。为了孩子们一直有新书可看,她骑着小三轮,去县里,去废品站,去旧书摊,去一切可能有书的地方淘。

村里的人说她傻,放着好好生意不做,瞎折腾。家里陷入困难,她四处借钱无门,最窘迫时,手头拿不出5000块钱。

“这样苦撑,值得吗?”

李翠利说,值得。17年来,从微光书苑里走出去了500多个孩子,有的考上大学,走向更大的图书馆。

1家藏在超市里的“微光书苑”,能改变一个乡村,改变500个孩子。那么10家,100家,1000家又会怎样呢?

受到李翠利的启发,新华书店总店与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发起了“1平米书架”项目,让更多街边小店以极低的成本,为周边的居民、孩子提供阅读空间。已放置书架的100家小店,正在成为100个微光书苑。

云南省昆明市

烘焙坊店主姚娜:“心智障碍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可以靠自己赚钱,也可以看书画画,有精神生活。”

在昆明的城中村,姚娜开了家烘焙店,同时经营着一家心智障碍儿童康复学校。学校有几十位孩子,她教他们穿衣吃饭。后来有孩子毕业了,她就张罗起烘焙店,雇了他们中的10来人。在这间小店,姚娜教他们摘玫瑰花瓣、叠纸盒、刺绣。她的愿望很朴素,让孩子们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活得有尊严。

2024年冬天,姚娜的店里多了1平米书架。也许你会疑惑,心智障碍的孩子,能阅读吗,需要看书吗?姚娜的答案是,需要。

在工作间隙,在休息时分,孩子们可以随时拿起一本书,小一点的看图画、听故事,大一点的看文字书籍。鲜艳的色彩,简单的故事,是他们梳理思路、学着表达的阶梯。

很多人都以为,心智障碍孩子无法理解世界。但其实,是世界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春赏樱花冬看雪,他们和我们一样,爱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小小的1平米书架,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尊重:阅读的世界,他们没有,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

家电店主王学文:“小时候看书难,现在想让大家看书方便点。”

陕西宁陕县的王学文,是京东家电&电器维修店的店主。他的店紧挨着县城客运站。尽管高铁在中国多数城市已经普及,但汽车客运,依然是宁陕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外出务工,赶集完回家,春节返乡的人,都在这里汇集。

等车的时间,王学文的小店,就成了大家歇脚的地方。他是个热心肠,买了塑料板凳,夏天备凉茶冬天煮开水,让大伙有地儿坐,能解渴。他也存了点小心思,把人领进店,交换联系方式,说不定老乡啥时候想买空调冰箱了,能第一时间想到自己。

王学文是个文艺的人。闲暇喜欢写毛笔字、拉二胡,也爱看书,自学考取电工证,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一直记得,小时候想看本小人书,折腾了一个月才如愿。

“现在有看不完的书了,想让大家看书方便点。”这是他报名参与“1平米书架”的朴素想法。书架上的书,有小说、传记,有适合孩子们看的绘本、故事书,有家装类的工具书,还有几本农技书籍。

2024年12月,1平米书架安装完毕,王学文在朋友圈、聊天群里都发了消息,甚至直播时也不忘吆喝:“我店里也能看书了,免费的!” 过去几个月,他观察到,以前老乡们习惯刷短视频、打游戏,手机经常玩得没了电。有了书架,有些老乡能放下手机,找本书翻翻。

到了周末,小店变得更热闹。家住附近的孩子,三三两两地相约而来,或靠书架站着,或坐板凳上,扎进书里度过数个小时。看着他们,王学文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敝店虽小,但能容得下一个书架。书架虽小,但能承载一个世界。”这100家小店,就是最微小的“公共图书馆”。在随手能翻到手机的时代,这种让人随手能翻到书的公益努力,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