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千:用色彩与隐喻构筑温暖童话世界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如果能把尖叫收集起来做成糖果,那该多有意思。”田子千在游乐场跳楼机的尖叫声中捕捉到的灵感,最终化作正在创作的《月亮餐厅》里发光的“情绪美食”。这位以温暖故事和奇幻色彩著称的绘本作家,再次用童话般的想象力,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分享情感的隐喻空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田子千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分享了她如何将童年记忆、日常观察与艺术表达熔于一炉,创造出既治愈又深刻的绘本世界。
昼与夜的对话:从《太阳商店》到《月亮餐厅》
当被问及《月亮餐厅》与《太阳商店》的异同时,田子千指出,两部作品都围绕核心角色展开——太阳先生与月亮小姐以倾听和引导推动故事发展,叙事节奏相似。然而,时间设定的差异赋予了两者截然不同的气质。“《太阳商店》是白天的热闹,而《月亮餐厅》则是夜晚的私语。”她形容后者为“五彩斑斓的黑”,而如何在深沉背景中保持温暖,则成为她创作中的最大挑战。
“深色背景容易显得压抑,我尝试用微光、局部亮色来打破沉闷,让画面既有夜的静谧,又有情绪的流动。”这种对色彩的精妙把控,不仅延续了田子千一贯的视觉风格,更强化了故事的情感层次。
“五彩斑斓的黑”:将情绪转化为感官体验
《月亮餐厅》延续了田子千对“温暖故事”的偏爱,但这一次,她选择将抽象情绪具象化为食物。“尖叫糖”“害羞草莓棉花糖”……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实则源于她对人类情感多样性的敏锐洞察。“小兔子是粉红色的,害羞的情绪也是,所以她吃的是草莓棉花糖。”田子千解释道,她通过动物角色与食物颜色的创意组合,构建出一个隐喻系统,让孩子们在“品尝”情绪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消化与互相理解。
这种将情绪转化为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与她童年对动画的迷恋密不可分。“魔法杖上的红宝石、五颜六色的‘暴龙机’……让我从小就对色彩有着近乎执念的喜爱。”田子千坦言,那些跳跃的色彩与奇幻设定,成为她创作中永恒的底色。
绘本的诗意:文字与插画的动态平衡
在田子千看来,绘本的独特魅力在于图文的协同作用。“插画是文字的延伸,它传递文字无法言说的‘弦外之音’;而文字则为画面提供框架,两者共同触动深层情感。”她以《月亮餐厅》为例,文字点到为止,而插画中的微表情、光影变化,则暗示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绪。
这种对“留白”的追求,源于她对绘本大师的长期研究。荒井良二的幽默、五味太郎的解构、吉竹伸介的奇思妙想……这些艺术家让她意识到,绘本不仅是儿童读物,更可以是“可触摸的艺术品”。“绘本的立体结构、色彩节奏,都能成为讲述故事的媒介。”
有限时间里的无限创作
尽管本职工作占据大量时间,田子千依然坚持每晚19点至23点的创作习惯。“时间有限,但灵感无界。”她将日常观察转化为创作养分,比如游乐场的尖叫、窗外的月光,甚至一本幽默的绘本,都可能成为下一部作品的起点。
谈及近期阅读,她特别提到她的文学代理人谢逢蓓推荐的法语绘本《春天》。“尽管不懂法语,但它的插画让我跨越语言障碍,感受到人生记忆的流动。”这种“无国界”的情感共振,正是她创作时的追求目标。
让绘本成为“心灵瑜伽”
采访的最后,田子千为读者开出了一份“心灵书单”。胡一凡的《吸呼》以极简画面营造出森林瑜伽般的沉浸感;李卓颖的《公主怎么挖鼻屎》打破刻板印象,展现幽默的力量;而那些让她反复研读的经典绘本,则始终提醒她:“好的绘本,永远是色彩、故事与想象力的共舞。”
在田子千的绘本世界里,月亮既是永恒的共情者,也是情感的容器;餐厅则是分享与治愈的隐喻场域。当孩子们未来翻开《月亮餐厅》时,他们不仅在品尝情绪美食,更在色彩与隐喻的诗意表达中,学会理解自己与他人。这种温暖而深刻的表达,或许正是绘本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每个读者,都能在画面与文字的留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