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要不行了?
在全球能源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一场震撼行业的变革正悄然上演。
上周末,国内成品油市场迎来了近三年最为猛烈的价格下降,92 号汽油已到 7 块边缘。这一轮降价潮来势汹汹,不仅让 "6 元时代 " 触手可及,更让 "5 元区间 " 这个多年未见的数字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油价一路走低的同时,国内石油消费量却出现 20 年以来的罕见下降趋势。
" 双降 " 下的国内成品油,究竟怎么了?
01 多重诱因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 " 十个工作日一调 " 的规则,与国际市场油价紧密挂钩。本次国内成品油的大跌,与国际原油的走势相吻合。
自 4 月以来,短短两周,布伦特原油价格跌幅达 10%,WTI 原油跌幅更是超 12%。并且,世界主要产油组织进行了超预期增产。OPEC+ 在 4 月 3 日宣布 5 月起日均增产 41.1 万桶,远超市场预期的 13.5 万桶。沙特、俄罗斯等产油大国加速释放产能,全球原油供应过剩量达 50 万桶 / 日。
此外,美国页岩油产量突破 1350 万桶 / 日,叠加技术效率提升,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2025 年美国原油产量预计增长 2.6%,达到 1360 万桶 / 日。
而国际能源署(IEA)警告二季度过剩或飙升至 300 万桶 / 日。
与石油供应相对的,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洲陷入技术性衰退,美国经济因高利率抑制消费,导致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并且,美国的 " 对等关税 " 政策,更是让全球经济发展遭遇了 " 黑天鹅 ",引发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恐慌和担忧。
高盛团队预计,由于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以及欧佩克 + 的供应增加,油价在 2025 年剩余时间内将小幅下跌,布伦特原油和 WTI 原油均价分别为 63 美元和 59 美元,2026 年更是低至 58 美元和 55 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零售终端的激烈竞争。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攀升,传统加油站的客户流失压力与日俱增。为维持市场份额,不仅民营加油站大打价格战,连 " 两桶油 " 也不得不加入促销行列。在山东、广东等竞争激烈的地区,部分加油站的优惠幅度甚至达到 1.5 元 / 升,实际零售价远低于政府指导价。
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正在重塑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格局。
02 消费下探
石油价格的下跌,并没有换来市场的扩大。相反,我国成品油消费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 2060》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趋势:2024 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为 7.5 亿吨,这是近 20 年来第二次出现石油消费量下滑。第一次消费量下滑发生在 2020 年疫情初期,当时全球经济因疫情停摆,石油需求断崖式下跌。
而本次下滑,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既有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有国内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内在动力,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崛起、消费习惯悄然改变等深层次社会经济因素。
2024 年中国汽车销量为 3143.6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86.6 万辆,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年销破千万辆。2025 年预计新能源汽车提升至 1500 万 -1600 万辆。渗透率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41% 提升至 2025 年的 51% 左右,首次超过燃油车销量。
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预示着对电力消费对石油消费的取代。根据专业机构预计,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每天将替代约 87 万桶成品油(约合 4350 万吨 / 年)。
在燃油车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燃油车的能效得到了显著提高。汽车制造商通过采用先进的发动机技术、轻量化车身设计以及优化的变速器等措施,使得燃油车的油耗逐年降低。单位里程的汽油消耗减少,意味着同样的行驶里程,消费者需要购买的汽油量减少,从而降低了整体汽油消费量。
此外,石油不仅是交通燃料,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深远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直接影响了建材需求,导致沥青等石油衍生品的消费量明显下滑。与此同时,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也在加速推进,油气使用比例不断下降。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短期波动,而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将对石油消费产生持久影响。
除了技术和产业因素外,消费习惯的代际变化同样不容忽视。新一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接受度更高。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方式的普及,显著降低了私家车的使用强度。
03 否极泰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 " 否极泰来 ",当前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或正在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
市场心理层面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当油价无线接近 "6 元时代 " 的消费心理关口后,出现了有趣的 " 恐低心理 " 现象。调研数据显示,约 23% 的新车潜在购买者因油价回落而暂缓了新能源车购置计划,转而利用当前的低价窗口增加燃油消费。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为石油消费的阶段性反弹创造了条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替代经济性的变化。在当前油价水平下,燃油车每公里成本已降至 0.45 元,与电动车使用成本差距缩小到 0.15 元。对于网约车等营运车辆而言,考虑到电动车的折旧因素,燃油车综合成本优势重新显现。这一变化正在影响部分商业用户的能源选择。
随着油价深度调整,需求价格弹性开始显现。根据物流行业预测,油价大跌后,柴油车日均行驶里程或环比增长达 15%;高速公路汽油消耗量将同比回升 9%;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工矿企业开始重新启用柴油发电设备,因为当前油价下,传统能源的成本优势再度显现。
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反映出价格因素正在重塑能源消费格局。
库存周期的转换也印证了市场预期的改善。根据专业机构预测,沿海独立炼厂开始增加原油加工量,环比提升 8%;社会库存周转天数从 25 天降至 18 天,中间商对后市的态度将会转向乐观。这种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调整,为消费反弹提供了支撑。
04 结语
成品油价的大跌,是消费者所期待的;" 回 6 望 5" 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止住石油消费下滑的劲头,迸发出新的消费机遇。
如今,我国的能源革命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石油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应用占比被不断压缩。根据预计,2025 年我国石油将会到达消费峰值,之后如何延续辉煌?也许,应用成本控制是最直接的手段。
总之,峰值并不一定意味着衰退的到来,也许是新的繁荣周期的开始。石油时代的故事,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