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下的航运,洛杉矶港的冰火两重天与全球供应链

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太平洋彼岸的贸易阴云密布,美国西海岸的物流枢纽——洛杉矶港却在数据报表上呈现出短暂的繁荣假象。

根据港务局4月发布的详细报告,3月集装箱处理量达到778,406标准箱(TEU),同比增幅4.7%;季度累计吞吐量2,504,049 TEU,年增长率5.2%。

这组数据延续了洛杉矶港作为美国最繁忙港口的地位,其吞吐量占全美集装箱贸易量的近1/4,支撑着加州乃至整个美国西部的零售、制造业供应链运转。

然而数据背后暗藏玄机。港务局长吉恩·塞罗卡(Gene Seroka)在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敲响警钟:"表面的增长源于进口商的预防性囤货,而非真实市场需求的扩张。"

他指出,自2024年下半年美国将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提升至30%后,进口商普遍采取"提前进货"策略,将原本分散在全年的订单集中在年初执行,导致一季度进口数据虚高。

这种短期行为正在透支未来的货运需求,随着关税压力向终端消费市场传导,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已出现连锁反应——美国零售联合会3月数据显示,服装、家居等品类的终端售价同比上涨12�5%,同期消费者支出意愿指数下降9个百分点。

洛杉矶港务局长塞罗卡(Gene Seroka)示警下半年恐有衰退挑战。(图/翻摄洛杉矶港口YT)

3月统计数据勾勒出鲜明的两极分化图景:进口集装箱量385,531 TEU,微增1.6%,勉强维持增长;出口却遭遇断崖式下跌,仅122,975 TEU,同比锐减15%。

这种失衡在空箱流转数据中得到更直观体现——当月空箱处理量飙升至269,900 TEU,年增幅达23%,创下去十年最高纪录。港口码头上,等待返程的空箱堆积成山,单月空箱周转率下降至1.2次,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2.1次。

出口颓势的背后是多重打击的叠加效应。首先是中国反制关税的直接冲击。

202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商品加征的报复性关税,导致加州杏仁、华盛顿苹果等传统出口货物量下降37%;

其次是全球制造业回流导致的出口结构变化,墨西哥边境工业区的崛起分流了原本经洛杉矶港中转的电子元件、机械部件出口;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全球需求疲软,IMF3月报告显示,发达经济体工业制品进口需求同比萎缩4.3%,重创美国高端制造业出口。

当镜头转向港口外的太平洋航线,一场运力崩塌正在上演。

世界航运理事会会长乔·克雷梅克(Joe Kramek)在同场发布会上警示,美国拟对中国建造的货柜船征收的"船舶来源附加费",正在引发航运公司的集体恐慌。

这项拟议中的每吨货物15美元的新税,意味着一艘1.5万TEU的集装箱船往返中美航线成本将增加225万美元。为规避成本飙升,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巨头已开始调整运力配置、

截至5月初,从中国出发赴美港口的船舶数量较上季度减少29%,同比暴跌44%;5月首周,洛杉矶与长滩港的到港货轮仅12艘,较两周前的22艘近乎腰斩。

具体到货量层面,这种收缩更为触目惊心:5月首周抵港集装箱量62,568 TEU,较4月底的120,608 TEU直接腰斩。Sea-Intelligence的航线监测显示,4月底至5月初,亚太至美西航线的航次取消率达28%,5月中旬预期进一步攀升至25%。

更严峻的是,这种震荡正从西海岸蔓延至东海岸,美东与墨西哥湾港口遭遇42%的航运能力损失,部分依赖亚洲进口的纺织业集聚区已出现原材料断供预警。

面对这场"关税引发的海啸",中美双方正在进行战略博弈。

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指出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累计关税已达245%,这种"将关税武器化"的行为正在摧毁全球贸易规则。外交部发言人更直言:"极限施压换不来公平贸易,只有摒弃零和思维才能重建市场信心。"

在实际行动层面,中国航运企业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中远海运2025年一季度在东南亚港口的吞吐量增长18%,部分抵消了北美航线的下滑。

对于身处风暴中心的集运业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洛杉矶港的堆场里,原本穿梭不息的自动化导引车(AGV)现在有30%处于闲置状态,港口工人加班时长减少40%。

行业报告显示,三大航运联盟已合计削减12%的中美航线运力,部分中小型船公司开始抛售船舶资产。塞罗卡在总结时坦言:"我们正经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不确定性,未来六个月将是全球航运业的'生死考验期'。"

这场由关税政策引发的供应链地震,正在重塑全球贸易地理格局。

当集装箱吞吐量的数字不再仅仅是经济指标,而是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如何在保护主义抬头与供应链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摆在所有利益相关者面前的长期课题。

洛杉矶港的码头灯光依然彻夜通明,但照射出的不再是单纯的货物流动,而是一个正在重构的全球贸易新秩序的模糊轮廓。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事件发生于2025-04-28 国外,国外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