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精选丨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加速期;脑机接口领域再添利器
2025.04.30
导读: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加速期;脑机接口领域再添利器;解锁【第一财经智享会员】实时解读市场动态,把握投资先机。
【第一财经智享会员专属】
行研精选
【今日速读】
精选行业研报,助您捕捉行业风口
【精选快读】
1、政策叠加技术双重催化,固定电池产业化进展有望加速
2、脑机接口领域再添利器,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1、政策叠加技术双重催化,固定电池产业化进展有望加速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长安汽车全固态电池迎来首秀、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加速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此前,上汽、一汽、奇瑞等国内车企,以及大众、宝马、奔驰、丰田、本田、日产等德日车企也公布了全固态电池装车量产时间表,多数车企集中在2027年左右。
除整车厂商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卫蓝新能源等国内头部电池厂均已布局全固态电池,且普遍预计于2027-2028年进入小批量生产或装车验证阶段。
近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到,前瞻布局前沿领域标准研究。分析评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场景,识别研判未来汽车标准化发展方向,推动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及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需求研究。
国盛证券称,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优势,正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2024年以来,车企、手机厂商及电池企业密集发布技术突破,政策端亦持续加码支持。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50Wh/kg ,全固态电池有望突破500Wh/kg,显著优于液态锂电池。由于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安全和续航,预计未来在飞行端、新能源车端、消费电子端以及储能端都会有所应用。
申港证券认为,虽然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仍需克服技术和成本瓶颈,但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为主要诉求的全新电动场景将有力刺激固态电池加速发展,固态电池技术进展有望加快。
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解锁相关标的
见【智享会员--行研精选】
点击一键解锁
2、脑机接口领域再添利器,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产品--CyberSense,近日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助力科学家将“比头发丝更细更软”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的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近期,脑机接口领域捷报频传。上海发布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天津也出台政策加速推动脑机接口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根据Precedence Statistics的统计与预测,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23.5亿美元,至2033年将提升至108.9亿美元,对应2023年~2033年复合增速为17%。而国内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目前仅为10亿元左右,预计2040年将超过1200亿元,对应2024年~2040年复合增速为26%。
国信证券认为,海内外脑机接口技术目前仍在应用落地的初期,在技术不断成熟、政策大力支持以及临床试验推进的背景下,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或将加快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中信建投表示,脑机接口产业链上中游的技术进步带来下游应用端不断突破,近年来国内外在运动恢复、语言沟通、听力重建等医疗领域的研究不断出现里程碑式成果。国家层面和各地区推出多项政策利好行业加速发展,在技术革新和政策红利催化下,国内脑机接口公司有望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
相关标的:******、******、******、******、******等。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商业化不及预期;行业政策等风险。
解锁相关标的
见【智享会员--行研精选】
点击一键解锁
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