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坐着“齐鲁1号”展演,“鲁郡面塑”一路风光

4月26日,在山东省重点打造的“齐鲁1号”文旅专列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吸引了众多旅客的目光。“鲁郡面塑”作为济宁市首家非遗项目亮相“好客山东·齐鲁1号”,以流动的文旅列车为载体,代表性传承人田莲以精妙技艺与旅客一起体验非遗面塑千年传承技艺,为旅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

据了解,作为旅游专列,“齐鲁1号”经停山东11地市22个车站。这趟列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流动的文化客厅、一个动态的经济枢纽、一个联通城乡的情感纽带。将非遗和美景、美食、美宿与游客紧密相连,为山东文旅对外展示搭建起移动窗口,游客将一站式畅享“吃住行游购娱”,在飞驰的列车上体验“移步换景、一日千年”的齐鲁风情,带游客感受缤纷多彩的“好客山东”“好美山东”“好品山东”。同时,近距离体验山东各地的非遗文化,满足旅客多元化出行需求,感受山东文化魅力、丰富旅游生活,让更多人在旅途中了解山东、爱上山东,开启与山东的精彩故事。

兖州古称鲁郡,“齐鲁1号”文旅专列,特邀鲁郡面塑旅途非遗文化展演,旨在通过“非遗 旅游”模式,让乘客在旅途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车厢内,田莲的工作台前人头攒动,色彩斑斓的面塑作品陈列其间,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指尖上的匠心。

8号文化主题车厢,田莲身着传统服饰,现场演示面塑制作技艺。只见她将多彩的面团揉捏塑形,短短几十秒钟,一只懵懂可爱的国宝大熊猫便跃然掌心,引得旅客连连赞叹。

田莲边制作边向旅客介绍,面塑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在旅游专列上展示非遗,能让天南海北的旅客近距离了解山东各地非遗,比静态展览更有生命力。她说,鲁郡面塑源自民间节庆习俗,以兖州小麦粉、济宁糯米粉为原料,经蒸煮、调色、塑形等工序制成,兼具观赏性与民俗内涵。近年来,田莲尝试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传统题材,推出卡通IP、文创挂件等产品,并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太奇妙、太可爱了,阿姨收我做徒弟吧,我喜欢这面塑。”由省城济南到枣庄旅游的王佳欣小朋友缠着田莲任老师做徒弟。更有围观游客参与体验,在田莲的指导下制作小猫小狗等简易面塑作品。“没想到一块面团能变成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孩子愿意学,我支持,这趟旅游收获太多了。”王佳欣的妈妈师统兴奋地说。

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副主任徐月强介绍,“铁路 非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也为多彩传统文化走出“深闺”直达大众身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未来,兖州将继续探索更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搭建平台,为大众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提供机会,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开新花”,鲁郡面塑与“齐鲁1号”的结缘,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共振的生动注脚。

兖州非遗研究推广学者张永则表示,“齐鲁1号”的开通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道路,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新思路、新载体、新舞台。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交通工具相结合,提升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助推更多宝贵的非遗“被看见”。立体化展示、活态传承非遗价值和市场基因,增强旅客对文化遗产的民族记忆和情感共鸣、丰富旅游供给,扩大非遗传播的“朋友圈”,这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通讯员 王洪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