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中国陋习,外国女人都不用坐月子?很多人都被忽悠了
妈妈们十月怀胎,等孩子落地后,就迎来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坐月子。
坐月子这个习俗,在中国有将近上千年的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礼记内则》。
随着我国和西方国际接轨,关于月子有了不同的说法:外国女人不坐月子,生完孩子立马就能下地,甚至洗澡、工作毫不耽误。
有人说,外国女人身体好;外国人更先进,肯定是外国人说的对...
所以,到底要不要坐月子?
从中国古人的视角来看,刚生完孩子的女人相当于掉了一块肉、流了很多血,气血具虚,正气不足,容易被邪气入侵。
但在医学上,称是“产褥期”。
主要指的是生完孩子后,产妇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方面的一个恢复,时间大概在6周左右。
对于如今的90后、00后来说,坐月子是无稽之谈。外国女人怎么一出产房就能走能跳,喝冰水、上班,她们不坐月子不是也照样过的好好的?
外国女人不是不坐月子,在19世纪之前,欧州女性的月子比中国古代更疯狂。为了不让通风甚至连墙上的裂缝都要堵住,很多产后妈妈因为产褥热去世。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医学的进步,西方女性坐月子相对科学一些,欧美也没有在女性坐月子上进一步发展,导致他们没有意识在产后更好的安排,所以看似好像很放飞自我。
西方女性体型较大,而中国女性的体型较小,外国女性分娩相对来说容易一些,所谓的下了产房“能走能跳”,其实还有助于恢复。
美国的医生嘱咐产妇,产后6小时适当走动,这有助于排恶露、
相对于温水,美国医生认为冰水更可口,有时候婴儿的奶粉甚至也不会要求是温的。
日本女性产后会提供冰水果和冰牛奶,因为这有助于涨奶引起的肿胀。第三天就能洗澡,但只能淋浴,不能坐在浴桶中。
德国医生甚至会交代产妇,可以喝一些酒精含量极低的黑麦啤酒,可以帮助产妇增加母乳分泌。
说这么多,其实外国人对两件事很重视,一是不会让产妇干重活、二是注意卫生。
中国的传统坐月子,有很多口口相传下来的习俗,比如:不能洗头、不能洗澡、不能见风、有的甚至不会让下床,还要天天大补。
我国古代的生活条件不够,又缺少足够科学的理论,大夫们用这些“旧俗”创造出一种几乎“隔绝”的环境,让产妇受到足够的保护。
产妇不能下床,在古代妇女需要操持家中活计普遍情况下,坐月子,可以让她们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
产后不能见风,很多人就门窗关住。
可不通风很容易滋生细菌,它们反倒是更需要通风换气、温度保持在25左右的环境。
不能吹冷风是正确的,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吹冷风都可能生病,更何况刚生完孩子的孕妇。
产妇生完不能洗头洗澡,这更是错误的。
产妇生产完,身体对外界的温差反应比较敏感,洗澡一是怕感冒,二是怕接触到不干净的东西造成感染。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怕造成感染。
很多国家,都建议产妇在3—4天后再入浴,前几天可以擦拭身体。产妇容易出汗,如果不洗澡一直捂着,婴儿在吃奶时,很可能会接触到细菌。
而且产褥期会排出恶露,所以更要保持隐秘处的清洁和干燥。
很多老人还认为,坐月子喝红糖水好。
红糖含有大量的铁、钙、锰、锌,对恢复体力有好处,还能帮产妇排出产后宫腔淤血,而且之前红糖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所以把红糖传得神乎其神。
红糖喝多了也不好,淤血排出过多会导致产妇慢性失血性贫血,影响恢复。
产后不刷牙其实也是错误的,真实原因是产后产妇对外界的感知比较敏感,冷水容易对牙龈造成刺激,用温水比较好。
如果不刷牙,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进食大量的糖分和高蛋白, 反倒可能会因为食物残渣,引起牙齿坏掉、口臭、甚至可能会传染给宝宝。
我们月子里真正要注意的,其实有6点:
一是不要频繁干重活,因为激素变化,频繁干活可能会造成腱鞘充血、水肿等,引起关节疼痛。
二是不要接触冷水,产妇产后身体敏感,冒然接触冷水很容易生病。
三是不要憋尿,分娩后膀胱的收缩力下降,加上私处疼痛感,以及需要人排尿的羞耻感,会选择憋尿,这样可能会引发膀胱及泌尿系统感染。
四是因为乳头畸形、皲裂和喂养方式不当,导致产妇乳头硬结、感染,要做好乳头的护理、清洁,必要时用吸乳器,吸出多余乳汁。
五是产后肛裂。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因为水肿、运动量减少、肠胃蠕动较慢,所以大便停留时间长,很容易干燥,排出困难。可以多吃水果、蔬菜避免。
六是产褥热,这主要是因为细菌感染造成,保持卫生就可以避免。
从这6点来看,重点就是不要干活和保持卫生,这是东西方人都无法避免的。
但因为身体原因,西方人习惯了冷水,所以她们能喝冷水纯粹是身体适应了,而不是不坐月子,毕竟西方女性身体素质要比亚洲人高一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