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白草坡东汉帝陵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咸秋:考古的魅力在于常有惊喜

白草坡东汉帝陵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咸秋:考古的魅力在于常有惊喜

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一位身着背心、梳着齐刘海的小孩,骑在一只跪卧的羊背上,双手紧紧抓着羊角,像是怕掉下来一样……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内,这件出土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长3.4厘米、高3.5厘米的琥珀串饰“童子骑羊”,因其背后魏明帝曹叡对早逝女儿舐犊情深的故事,成为很受追捧的“网红”藏品。

跨越千年,文物的发掘人、青年考古学者王咸秋在墓中发现并将它带到世人面前时,他同样也是一位小女孩儿的父亲。

“当时很受触动,深刻体会到一位父亲对爱女的思念,虽贵为帝王更是一位普通父亲。”4月25日,王咸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考古绝不只是“寻宝”,更要透过文物和遗迹看见人和故事,感知历史的真实和温度,这也是考古人的幸福。

自2003年山东大学考古系毕业后,王咸秋进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20余年的田野考古生涯中,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

从主持发掘洛阳西朱村曹魏公主墓、孟津区曹休墓这两座高等级曹魏墓,到发现魏明帝的高平陵、负责白草坡东汉帝陵考古发掘,他参与的众多项目中有3项获得“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他还是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荣誉背后,王咸秋沉浸其中,一直走在叩问大地、寻找答案的路上。

解密千年古老关隘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的北邙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贵胄、达官显贵的身后地,有着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王咸秋的“入行初体验”,就从在这里寻找古墓开始。

“这个地区陵墓的大致覆盖面积多大、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其中有多少是高等级墓葬,这些都要搞清楚,为后续规划保护打好基础。”王咸秋说。

要找到那些已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墓葬,并没有太多高科技,更多的是靠腿走、靠嘴问。“按照地图一个村一个村地走,看到封土墓就拍照、测绘、记录,同时还要找村里老人问问,找到那些已被平掉的陵墓大概位置。”王咸秋笑称为地毯式搜索。

历时4年,走了360多个村落、750余平方公里的脚步丈量,王咸秋从最初的跟班干成了“主力”。看似枯燥的走访调查,对邙山帝陵群基本情况和帝王陵墓排列规律有了精准把握,“初试牛刀”的王咸秋也练就了一身扎实“硬功”。

2012年,经过多年历练的王咸秋迎来了“大展身手”之时。当时,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关键时期,洛阳的重要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考古是其中重要一环。时间紧、任务重,王咸秋毅然接过重担。

“关隘考古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任务来了,就要全力以赴做好。”王咸秋暂别尚未满月的孩子,一头扎进考古现场。

他几乎吃住在现场,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冬,原定4个月的发掘,一干就是一年零四个月。在他和考古人员的努力下,气势雄伟的关墙、通行千年的古道、排列有序的建筑被一一发掘出土,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为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夏,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王咸秋担任现场讲解,赢得专家好评,顺利完成验收。当年,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一个任务的完成,像一段特别的旅程结束。“发掘出土的两个高大阙台,它们已默默伫立2000年,当我站在两个阙台之间,望着历经沧桑的丝绸之路,仿佛看到彼时的繁华热闹,‘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的历史场景‘活’了过来。”王咸秋缓缓说道,厚重历史的震撼、对历史的敬畏在那一刻油然而生,更加体会到作为考古人,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潜心解码邙山帝陵

探幽析微、解密历史,王咸秋田野考古的脚步没有停歇,兜兜转转之间,好像一直都没有离开自己最初的起点——邙山帝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7月,洛阳西朱村在迁坟过程中偶然发现古墓。王咸秋赶赴现场进行勘查,他通过墓葬位置和形制,初步判断这座墓极有可能是曹魏时期的高等级墓葬。

在随后经过批准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也印证了他的说法。但是,因为盗挖严重,缺乏有力证据,墓主成了难解之谜。

看古籍、查找资料、研究出土文物、对比之前的曹休墓与安阳曹操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王咸秋认为这座墓的墓主,极有可能是魏明帝曹叡极其宠爱,但未满周岁便夭折的女儿平原懿公主曹淑,而旁边的另一座大墓很有可能就是魏明帝的高平陵。

“这里出土了‘童子骑羊’串饰和古时小儿玩具银质鸠车,以及象征公主级别的首饰‘七钿蔽结’,都是有力证据。”王咸秋感慨,曹叡虽然与女儿在人世的相伴或许仅有数日,但他在女儿身后的守望与陪伴却长达千年。

这次考古发掘,不但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千年前的“女儿奴”曹叡,也解决了学界难题,填补了洛阳地区在曹魏帝陵方面的空白。

“同事们都说我和曹家可能有种特殊的缘分,洛阳目前已确认的曹魏墓有近一半是我发现的,其中还有两座是洛阳已发掘的等级最高的曹魏墓。”王咸秋笑着说。

是缘分更是努力,在多年与他共事的张鸿亮看来,王咸秋绝不只是手气好,“他特别踏实、细致严谨,墓葬发掘一干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他始终都不会放松,墓室的填土都要仔细过筛,用他的专业素养和敏锐洞察力,像侦探一样寻找蛛丝马迹,揭开历史真相。”张鸿亮说。

近几年来,王咸秋一直负责白草坡东汉帝陵的考古工作,对帝陵地望、陵园布局等问题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扎根洛阳20多年,从邙山到白草坡,他参与的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洛阳东汉帝陵考古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度、2013年度、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王咸秋却觉得,能在考古人心目中的“圣地”从事考古发掘,是自己的幸运。

前不久,王咸秋有了新身份,他离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到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了一名老师。

“今后将把更多精力放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上,更多地做好从考古、文物到历史延续、文明探源的阐释,不断深化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王咸秋走在熙攘的校园中,他与考古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