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思政育人的创新工场
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英华楼前,经常有一群手持设计图纸热烈讨论的学子。他们并非专业施工队,而是由全校各专业学生组成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团队。这场历时半年的“梦想改造家”行动,不仅让老旧楼宇焕发新生,更打造出一堂沉浸式的实践育人思政课。
据了解,这所高校以“实践思政”为育人引擎,将“一站式”学生社区锻造成“三全育人”改革的创新工场。
“第一次用热熔胶固定展板时,胶水凝固太快导致整块脱落,后来发现上下分工同步操作能够更好地实现效果……”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张婧雅在工程日志中详细记录着实践心得。
自2024年10月该校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设计建设大赛以来,5支跨学科团队的方案从百余份方案中脱颖而出。
这场以“梦想改造家 我的社区我做主”为主题的比赛,是山东财经大学落实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求的创新尝试。该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落实“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要内容部署推进,把社区建设作为学生爱国荣校、实践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该校学生工作部负责人介绍,在完成舜耕校区英华楼硬件改造后,经过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和意见,创新提出发挥学生的创意和活力,用专业知识自主完成社区服务空间建设的理念。
“这种把专业实践嵌入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共育、共建、共管、共享’,既呼应了关于深化实践育人改革的要求,也为财经学科学生提供了一堂校内实践的‘仿真实验课’。”上述负责人表示。
“预算超支时学会优化资源实现成本管控,方案被否定后理解集体决策的意义,这些体验比课堂讲授更为深刻。”指导学生改造设计方案时,会计学院教授韩跃发现,当学生用工程经济学知识编制项目预算,用设计心理学原理规划共享空间,在项目调研、方案论证中自发运用系统思维,由此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了“青年大学生”向“学校建设者”的角色转化,践行了责任担当。
“这种浸润式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生根发芽,见证着青年学子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蜕变。”韩跃感慨。
在学校“一站式”社区的施工现场,思政教育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
艺术学院团队将废弃储物间改造成“深柳读书堂”,墙面悬挂的学生书画作品中,《劝学》警句与现代艺术设计相映成趣;工商管理学院团队制作的成本控制表显示,通过旧物改造再利用节省了38%的预算;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对改造全过程跟踪审计,保证了各方案预算资金的准确性。
在团队成员吴美霖看来,亲手改造的学习生活空间带来了特殊的归属感:“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是看到汇聚大家心血的图纸最终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那一刻,那些被反复推敲的尺寸参数、施工图上的每一处修订,都有了无比宝贵的价值。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提升了团队的合作意识与凝聚力,看着同学们在自己参与设计的书桌前自习,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设计建设者’的责任和自豪。”
“这不是简单的劳动实践,而是立体化的育人工程。”该校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全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空间规划的严谨态度对应财经人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中的矛盾调解培养未来职场情商,预算管控环节强化经世济民的责任意识。学生们在亲手组装和改造桌椅时体会工匠精神,在粉刷墙壁时理解集体认同,将思政之“盐”自然融入专业实践之“水”。
曾经多部门行政办公的英华楼,如今已成为集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创新创业于一体的育人综合体。可视化屏幕即时呈现学校思政建设成果,原有办公家具改造的“共享工作台”成为跨学科项目孵化基地;充满奇思妙想的“青媒中心”,陈列着学生共同创作的文创成果,每件作品都是青春与时代碰撞的星火。
这场“我的社区我做主”的实践中,学子们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完成六大功能空间改造,视频作品《梦想改造家》在首届“大学生短片奇妙夜”活动中获评2024年度“青春共鸣短片”,孵化6个创新实践项目。
参与建设的学生张婧雅说:“当我们看着亲手组装的书架承载起学弟学妹的梦想,才真正读懂‘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表示,这种“共育共建共管共享”的学生社区治理新模式,正是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创新实践。未来将持续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境中,促进学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构建,实现特色财经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养成的转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