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就最美弦歌
海 宁
肯定劳动、赞美劳动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各民族因生存环境和经济模式的差异,形成了多样的劳动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劳动歌谣。那些穿透时空的劳动歌曲,逐渐成为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音乐密码。
在春日的茶山茶园里,畲族传统民歌《采茶歌》流传了上千年。畲族的“采茶歌”,有四季采、有正月到十二月的正采、有十二月到正月的倒采,还有闰年的“十三采”。歌唱形式有夫妻对唱、郎妹对唱等,以欢快、轻松的表现形式,描述采茶的场景和收获的喜悦。
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舂米舞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舞蹈形式,唱跳者以女性为主。每到丰收时节,海南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就欢聚一起,点燃篝火,姑娘们则围在木臼旁,分成小组,每人手握木杵,绕着木臼很有节奏地敲击木臼,且歌且舞。在台湾日月潭水边,少女们边舂米劳作边唱起欢快的“杵歌”庆祝丰收。
在云贵高原的梯田上,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栽秧山歌》与山泉共鸣。领歌者即兴编创的歌词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农事密码,妇女们回应的和声,将插秧的间距、施肥的时机化作旋律的节奏。插秧是一项极其枯燥繁重的农事活动,以歌为令的耕作方式,让长时间弯腰插秧的苦力劳动变成了一件趣事,帮助哈尼族人民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孕育出梯田红米,在大地上刻画出哈尼梯田这一农耕文明奇观。
在游牧者苍凉的长调里,风裹挟着牛羊的呼吸,马蹄踏碎草浪的韵律,被谱成迁徙的琴弦。这也练就了游牧民族坚韧、豁达的性格。接羔保育是牧民一年中最重要最忙碌的工作。当草原上刚刚生产完的母羊或母驼拒绝哺育幼崽时,蒙古族妇女就会将幼崽抱在手中,在母羊或母驼的身边反复吟唱《劝奶歌》,深情呼唤母羊或母驼,一唱就是一个通宵,悠扬的歌声和温柔的旋律,最终化作生命延续的奇迹。
在美丽的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猎人们通过即兴创作的“坚达温”(民歌)曲调,将追踪猎物的技巧、辨别方向的秘诀编成歌谣,融合了语言韵律与民族音乐传统,展现了森林文化的深邃与生命力。
在南海北部湾的巫头、万尾和山心三岛上,《出海歌》像一首“海上牧歌”,夹带着海洋的气息。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传统民歌像一首深邃的蓝色史诗,每一声渔歌都与海洋羁绊深深。《出海歌》源于京族渔民出海捕鱼的集体劳作。歌曲以高亢的旋律和短促跳荡的节奏,模拟风帆鼓动、桨橹击水的动态,展现京族人协作扬帆、与风浪搏斗的场景,凸显渔民豪迈坚韧的性格。
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有一首与大地共生的劳动乐章——阿谐,意为“劳动者之歌”。阿谐源于西藏民间特有的“打阿嘎”劳动场景,“打阿嘎”被称为“西藏传统工地上的舞蹈”,工匠们手持名为“阿嘎夯”的木制工具,以集体协作的方式用力夯打取自山上的阿嘎土。木夯起落间,泥土与木具碰撞出深沉的节奏,劳动者们便顺着这天然的韵律,即兴编创歌声,列成整齐的队列,肩挎夯具,脚步随歌声起落。
中华大地的晨昏交替间,勤劳的汗水与歌舞的韵律相伴相生,梯田上的山歌与织机前的号子彼此应和,草原牧人的长调与茶马古道的铃音遥相辉映,这种将劳作升华为艺术、将艺术反哺于劳作的智慧,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构筑起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报社)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