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暴行最早报道原件回到中国,美籍华人鲁照宁捐赠文物史料89件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文 顾炜/摄)5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美籍华人鲁照宁文物史料捐赠仪式。鲁照宁坚持打捞历史、收集真相已长达21年,此次他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共计89件(套),其中1937年12月18日《旧金山纪事》转载于《芝加哥每日新闻》的一篇报道,根据记者斯蒂尔及其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目睹的日军暴行撰写。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介绍:“这是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最早报道。此前纪念馆已收藏了《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这篇报道复印件,这次鲁照宁帮纪念馆收集到了原件。”
据了解,此次捐赠的文物史料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画报及影音资料等。其中,报纸是主体,共有19种,包括《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旧金山纪事》等美国权威媒体,内容则以侵华日军对中国军民实施无差别轰炸暴行居多。
鲁照宁举着报纸,向大家展示。他介绍,这篇来自1937年12月18日《旧金山纪事》报的特稿,报道了日军在南京实施屠杀的内容,比如文章写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时,最后看到的一幕是,300名中国人在江堤附近被有计划地处决,此前这里的尸体已堆积到齐膝深。这是过去几天南京惨状的典型写照。”作者还写到他经过南京下关地区目睹的惨状,“今天我从这里经过时,要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开车,这些尸体有日军卡车和炮车从上面碾过的痕迹。”
这篇根据斯蒂尔及其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目睹的日军暴行撰写的报道,以“在地狱般的四天”为标题,很早就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1937年9月22日的《底特律新闻》报道中写道:“今天超50架日本飞机再度从空中带来死亡与破坏,造成200多名中国平民伤亡。死伤人员大多是那些无力或无法加入逃往周边乡村安全地带行列的人。数十枚燃烧弹和高爆弹落入下关破旧的草棚区,这里位于城市城墙与长江之间。房屋着火,如火柴盒般被烧毁。”报道还写道:“在此次袭击中,人口最密集的城区,包括新住宅区均遭到轰炸,平均每个地点落弹3枚。”
鲁照宁说:“此次捐赠的史料是我这一年来从美国收集整理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珍爱和平,不忘历史,我也会继续打捞历史,继续捐赠,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真相。”
杨夏鸣介绍,经过鉴定工作,这批史料比较珍贵,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展示价值。他表示,一方面,集中汇集了日军对南京实施近四个月无差别轰炸暴行的证据。这次带来的大量报纸,集中呈现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对日军轰炸南京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包括1937年9月、10月、12月的多篇报道。另一方面找到了国际社会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最早报道的原件。“鲁照宁刚刚介绍的1937年12月18日《旧金山纪事》转载于《芝加哥每日新闻》的报道是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最早报道。东京审判时检察官高度重视这些记者,称其是唯一目睹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人,并希望他们出庭作证。此前纪念馆已收藏了《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这篇报道复印件,这次鲁先生帮纪念馆收集到了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