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当涂:“小蓝龙”撬动大产业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水网地带,水体类型丰富多样,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以河蟹、小龙虾产业为主的特色水产业,是当涂县农业农村的基础产业、优质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当涂县石桥镇团月村“水乡蓝龙”百亩标苗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的水域间,一幅产业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4月7日下午,一辆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而来的厢式货车停靠在“水乡蓝龙”百亩标苗养殖基地。工人们迅速将车厢里的货物一一卸下。这些远道而来的“丰收希望”,正是有着龙虾中“劳斯莱斯”美称的“小蓝龙”(澳洲淡水蓝龙虾)虾苗。今年,已是它们第二次在石桥大地上批量投产。

经过前期的准备,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通过测温检袋、适应水温、加氧处理等步骤,为“小蓝龙”虾苗进入育苗大棚做好“热身”。随后,工作人员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投苗距离和点位,走进育苗大棚,开始投放“小蓝龙”虾苗。一接触到温暖的春水,虾苗们瞬间兴奋起来,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四散游开,迫不及待投入“新家”的怀抱。

“小蓝龙”虾膏肥美可食,富含丰富的虾青素、高蛋白以及人体所需的钙和多种氨基酸,深受市场欢迎。在有着深厚水产养殖根基的石桥镇,新宠“小蓝龙”正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明星产品”。2023年,谢公村、团林村和团月村3个村联合成立了合资的集体经济组织——梦幻小蓝龙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了10亩澳洲淡水蓝龙虾养殖及粮油种植轮作特色种养示范基地,试水“小蓝龙”养殖。初次养殖,单季产量就达到了每亩150公斤,产品一上市,订单便纷至沓来。

2024年,三个村乘胜追击,联合浙江一家公司共建占地规模达100亩的“水乡蓝龙”标苗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集虾苗养育、成虾养殖、稻虾轮作、技术推广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当年运营便成绩斐然,年收益达到88万元。如今,“水乡蓝龙”标苗养殖基地再度启航,继续描绘专业化水产养殖的美好“丰”景。

“今天投放的是我们基地本年度的第一批虾苗,数量有50万到70万尾。所有投苗工作将在本月底全部完成。根据现有的订单估计,全年产出的大苗预计将在100万尾以上。”团月村党总支书记占阳介绍道,“今年我们将在去年的经验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行‘多线并行’的发展策略。除了规模化的标苗养殖,我们还将在4月和9月左右开展两个批次的成虾养殖。在中间的5个月空档期,栽种巨型稻,实施‘稻虾共养’。‘小蓝龙’的粪污可以作为巨型稻生长的肥料,巨型稻也能为‘小蓝龙’提供荫蔽的环境,帮助龙虾育肥,直到9月底巨型稻收割。届时,收获的巨型稻将和第一批成虾一起上市。”

在养殖基地的另一边,“鱼菜共生”系统正在高效运行中,为栽种的蔬菜、养殖的马口鱼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除了‘小蓝龙’养殖,去年我们还规划建成了这套‘鱼菜共生’发展模式。通过4套内循环系统,养殖用水会和马口鱼的粪污一起导入内循环系统,成为蔬菜生长的营养来源。经过内循环净化的水资源会再返回到鱼池里,继续用于马口鱼养殖。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不仅能收获绿色无公害的蔬菜,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占阳继续介绍道。这套系统中出产的马口鱼在市场上广受好评。

龙虾养殖业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增收的“金钥匙”,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养殖、开设公益岗位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蓝龙虾养殖的日常管理中来,过去的一年,“水乡蓝龙”百亩标苗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助力周边18户养殖户成功转产,有效破解了产业同质化问题,守牢了粮食耕地红线,形成了“稻虾互促”的良性循环。使亩均综合收益从3000元提升至10000元;养殖基地开设的公益岗位吸引了10名困难群众就业,为他们累计增收约15万元。

据统计,2024年,当涂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0.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86万吨,产值34.1亿元,约有2万户农户从事水产业,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20%,全县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约1.2万元。

承载着专业技术和田园诗意的水面,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涂县正以特色水产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接下来,该县将继续推动辖区内水产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集体经济项目“金点子”领航乡村振兴“大未来”。(通讯员 林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