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鸿蒙智行崛起背后,汽车产业的“旧秩序”正在被打破

在智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博弈期之际,鸿蒙智行正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变量。

2024 年以来,由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 M9 表现强劲,连续 11 个月蝉联中国 50 万级豪华车销冠,进入 50 万元级别新能源车型的头部阵营。而即将于 4 月 16 日发布的问界新 M8,在尚未上市的阶段,小订订单已突破 12 万台,热度持续升温。

这一系列爆款现象的背后,是鸿蒙智行 " 技术联盟 " 模式的规模化验证。从技术赋能起步,鸿蒙智行正在进化为覆盖研发、制造、销售、品牌等多个环节的产业级协同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华为不仅提供以 HarmonyOS 智能座舱与 ADS 高阶智驾为核心的整车智能解决方案,更通过直营渠道、品牌背书与用户运营能力介入整车链条,重塑传统主机厂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边界。

目前,鸿蒙智行已联合多家车企构建起一个覆盖多元品类的 " 智能车生态矩阵 ":问界(赛力斯)主攻高端家庭市场,构建 SUV 产品主轴;智界(奇瑞)切入年轻人喜爱的智能汽车赛道;享界(北汽)主打行政级轿车市场,代表车型享界 S9;尊界(江淮)则剑指百万级别的豪车市场。

这也意味着,鸿蒙智行已从 " 个别车型的成功 " 转向 " 整套合作范式的复制 "。

对车企而言,加入鸿蒙智行不仅意味着获取领先的智驾与座舱方案,更是一次价值链参与方式的重构。品牌协同、技术协同、渠道协同——三重赋能构成了鸿蒙智行区别于传统供应商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车型的持续投放与产业链话语权的不断增强,鸿蒙智行正驶入一个生态成势的新阶段,也正在成为智能汽车产业格局演进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但在这套生态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有新的问题浮现:鸿蒙智行是否正在构建一个以华为为主导的 " 汽车 iOS 闭环 "?车企在这一生态中的角色,究竟是共建者,还是依附者?

华为正在构建怎样的智能汽车生态?

如果说特斯拉代表的是单一品牌闭环的极致形态,那么鸿蒙智行则展现出另一种生态协同路径:由华为牵引生态规则、定义体验标准,车企围绕智能化系统、渠道能力与品牌赋能进行快速产品化落地。

虽然不造车,华为却已深度主导着智能汽车产业中 " 从体验到流量 " 的关键链路。

随着问界 M9 的热销、小订破 12 万的 M8,以及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陆续入场,鸿蒙智行正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链条协同态势。从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到整车定义、销售渠道,再到品牌影响力的系统性渗透,华为正在构建一套类似 " 车圈 iOS" 的生态架构。

这一模式背后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软硬一体 + 渠道直控 + 品牌赋能。它并非简单的 " 技术叠加 ",而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以系统平台为牵引的生态再造能力。其支撑来自华为长期在通信、终端、操作系统、供应链协同和零售网络等多领域的技术积淀与体系化运营能力。

在技术层面,鸿蒙智行依托 HarmonyOS 智能座舱与 ADS 高阶智驾系统,打通了整车的 " 感知—计算—执行—交互 " 全流程。不同于传统车企 " 功能集成式 " 的系统拼接,鸿蒙智行下的产品呈现出高度统一、连贯的用户体验。从语音助手到跨设备无感互联,再到场景化智驾,其系统性一致性已成为一大体验壁垒。

而除了座舱与智驾,鸿蒙智行车型还在多个关键基础技术层面深度应用了华为在 ICT 领域 30 余年的积累成果:包括天地一体的通信网联能力(如 V2X、车载 5G 模组)、高实时性的途灵数字底座平台、以及车载光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等传感系统集成技术。这些能力构成了鸿蒙智行软硬融合的 " 技术地基 ",也让其在车路协同、泛在连接、边缘计算等方向具备领先优势。

渠道方面,与传统车企依赖 4S 体系不同,华为正将其自有零售网络转化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触点。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鸿蒙智行的销售网点已覆盖全国 300 多个城市,门店数量超过 1000 家,且配套专属销售团队、用户运营体系。 

相比多数智能汽车依赖产品力建立品牌,鸿蒙智行的品牌价值更多来自华为的高认知度与高信任感迁移。从终端宣传到新品发布,再到高管站台,华为以极高频次将自身的科技品牌溢价注入合作车型。

从商业逻辑来看,这与苹果之于 iOS 生态极为相似。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但在技术定义、产品节奏、销售通路、品牌心智上的主导力不断强化。在智能汽车尚未形成统一生态标准的当下,这种打法无疑具有先发优势。

在消费者视角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将问界、智界视为 " 华为汽车 " 的延伸,这种认知强化了鸿蒙智行产品的市场穿透力。

从技术供应商到价值共同体? 

鸿蒙智行的快速崛起,让参与其中的整车企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与销量跃升。在这一过程中,车企并非简单 " 贴牌 " 或 " 代工 " 的角色,而是逐步走向系统协同中的价值共建者。

作为与华为合作最深、最早的整车企业,赛力斯已将问界打造为主营品牌。在经历连续四年累计近百亿元亏损之后,赛力斯今年终于迎来了翻身时刻。

2024 年,得益于问界 M9 与 M7 双车的销量拉动,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 1451.76 亿元,同比激增 305.04%,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成为鸿蒙智行带来实际商业回报的首个样本。 

但在品牌层面,尽管 " 问界 = 华为 " 的市场认知已广泛建立,华为在技术、渠道和品牌上的强势赋能确实为问界打开了用户心智和市场入口,但赛力斯并非被动依附方。随着合作深入,赛力斯正在逐步强化自身在整车平台开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主导权,并积极参与产品定义、质量体系与用户服务体系的共建。

与赛力斯 " 重注一条线 " 不同,奇瑞在推出智界 S7、R7 的同时,依旧保留并发展自身的 iCAR、小蚂蚁等多个新能源品牌,其策略更接近于 " 模块化引入 ",将华为技术作为高端产品支撑。而北汽方面,在经历极狐 HI 模式遇冷后,转向与华为共建 " 享界 " 品牌,目标直指行政级 C 端市场。

对于奇瑞、北汽这类拥有整车平台和技术基础的传统车企而言,鸿蒙智行带来的则是智能化短板的迅速补齐与高端化能力的跃升。智界 R7、享界 S9 等车型的问世,也让这些企业首次有机会进入中高端智能汽车市场,并拥有更强的产品定义能力。

在品牌、渠道和智能化技术之外,华为对合作车企的赋能还深入到了产品定义、质量控制与管理流程等更底层的体系建设中。通过其多年在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流程管理经验,华为为车企导入了包括产品开发 IPD 流程、制造和供应链 IPMS 体系、质量品控机制、项目节点评审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方法论,推动合作企业的研发、制造、供应链体系加速向高标准演进。

例如在问界 M9 的研发过程中,赛力斯团队在产品定义阶段就与华为团队进行高频协同,由华为主导用户体验标准与软硬件平台搭建,赛力斯则聚焦底盘结构、工艺细节与制造落地。研发过程采用华为 IPD 流程框架,产品阶段节点明确、决策高效,帮助赛力斯实现了从传统研发流程向用户导向 + 平台协同式开发的转型。

这种方法论级别的深度赋能,使得车企不再只是产品合作方,更是能力进化的受益者,它帮助车企正在形成真正面向智能时代的体系化整车公司。

从 " 被整合 " 到 " 共演进 ",主动性转折的背后,真正转变的是智能汽车时代的价值分布。 

从卖手机到卖车," 门店力 " 如何碾压 4S 店? 

在鸿蒙智行生态体系中,除了智能化技术与产品协同,渠道重塑是华为撬动整车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一环,华为正将其积累多年的终端零售能力,迁移至智能汽车销售场景。

" 卖手机的华为凭什么会成为卖车王者?" 这个问题若抛给十年前的汽车人,估计他们会以为你是在开玩笑。但现实却令人啼笑皆非:传统 4S 店日渐式微,而华为的体验店却越来越火爆,甚至成为了汽车销售的新标杆。

究其原因,在于华为颠覆了汽车销售的逻辑:华为渠道并不是简单卖车,而是卖一种科技场景和生活方式。当用户走进华为门店时,映入眼帘的可能是一台最新的华为手机、一块智能手表,以及一辆全新的问界 M8。

对比之下,传统汽车 4S 店显得更加机械化:顾客进店,销售人员盯着业绩单,千篇一律地介绍参数,催着你签单付款,体验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传统 4S 体系的核心逻辑是 " 重资产、高毛利、低效率 ",往往在销售半径、服务体验、库存管理等方面存在瓶颈。而华为则基于其在消费电子时代积累下来的直营门店、授权体验店与分销网络,构建了覆盖全国 300 多个城市、超过 1000 家门店的智能汽车销售触点。

这些门店大多选址核心商圈,采用 " 多品类 + 高频运营 " 的零售模式,使得智能汽车能够嵌入到用户日常生活的高频接触场景中,将汽车从低频耐用品转化为 " 科技产品 " 般的消费体验。

这种改变带来的不仅是 " 销量 ",更是用户决策路径的前移,以问界为例,其多款车型通过华为体验店渠道实现了从 " 线上曝光—线下试驾—高效转化 " 的完整闭环,缩短了消费者从种草到下订的周期。 

在传统车企认知中,渠道是销售末端。而在鸿蒙智行体系中,渠道被提升为产品体验的起点、用户连接的中枢、品牌认知的桥梁。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得渠道不再只是服务于销量,而成为拉动研发、反馈设计、延伸生态的 " 智能闭环中枢 "。

更关键的是,渠道的标准化运营与统一话术传播,也强化了 " 鸿蒙智行 " 作为超级品牌的存在感。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虽来自不同车企,但在华为渠道体系内展现的是统一的产品理念与用户价值观。这种一致性,在智能汽车尚未固化用户偏好的市场阶段,具有极强的生态扩张力。

毕竟,在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谁能掌握用户关系,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而鸿蒙智行,正是通过渠道主导权,悄然完成了从技术赋能者到消费界面主导者的跃迁。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 卖手机的华为 " 凭什么成为了汽车圈搅局者?或许答案很简单:它只是恰好比传统车企们更懂得,这个时代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一场关于生态主导权的长期战役

到了 2025 年,汽车圈的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电动化、智能化之争,而更像是一场生态圈的大战。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现有巨头,小米也开始用自己的模式切入。但此刻,华为系车型的异军突起,让市场变得更微妙起来。

从目前态势来看," 华为系 "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从芯片、软件到渠道的超级联盟。华为通过鸿蒙智行生态,正在稳步扩大合作车企的队伍,而赛力斯、奇瑞、北汽们的短期成功,也必然吸引更多传统车企或者边缘化的造车新势力入局鸿蒙生态,这种阵营化发展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与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自有体系取胜不同,鸿蒙智行模式的核心在于对整车厂的 " 智能层平台化改造 "。它不做整车资产投入,而以平台级能力嵌入整车企业的组织、产品、销售全过程,实现了对传统 " 研发 - 生产 - 销售 " 链条的 " 科技型重构 "。 

这种重构具有双重影响:对车企而言,打开智能短板的技术天花板,但同时也带来产品同质化与品牌依附的边界风险;对行业来说,打破传统主机厂之间的独立竞争模式,推动形成技术中枢主导的协同生态型竞争。

简而言之,传统的 " 车企 PK 车企 " 模式,正在被 " 生态 PK 生态 " 的新范式所替代。而华为,显然正在塑造后者的雏形,它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一个更深层的产业进化过程:在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主机厂周围,高端汽车产业链已初步聚拢,推动智能底盘、车规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制造装备等多个关键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技术壁垒抬升的背景下,鸿蒙智行所体现的,是一种自主可控、协同共建的产业能力重构。这不仅为 " 中国制造 " 注入了新的生态驱动力,也将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道路上的关键一环。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李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