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汉堡里的“中国基因”|广交会观察
广交会期间,位于展馆负一楼的麦当劳餐厅意外走红。无论是操着十余种语言的参展商挤满餐厅的场面,还是那位吐槽美国麦当劳汉堡里没有辣味的国际友人,都让这个来自美国并走向世界的国际餐饮品牌收获了泼天流量。
2008年广交会整体迁至琶洲展馆,这座超大规模的“会展航母”,对商业配套提出全新要求。麦当劳同步启动升级计划:将餐厅数量升级为两家并增设一个取餐点,设置双语菜单,更创新推出“展会限定模式”——仅在每届广交会期间运营,高峰期单店配置高达几百名员工,每天可服务六七千人次。这种弹性运营机制,恰如中国经济应对贸易冲击的缩影,既保持全球化内核,又具备本土化灵活应变的能力。
预计今年春交会,这两家麦当劳餐厅将接待超10万人次的中外参展商。
记者留意到,这两家麦当劳餐厅的菜单堪称丰富。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参展商的需求,餐厅除了提供汉堡、薯条、派等全球经典产品,还提供中国本地研发的麦辣鸡翅、麦麦脆汁鸡等美味。今年,麦咖啡小黄车再次进驻广交会会展,为客商带来了更多选择。
此外,两家麦当劳餐厅还新增了外卖服务。只需动动手指在手机上下单,配送员就会快速将餐食送达展位。正像无数中国餐厅,服务不可谓不贴心,效率不可谓不高。
令人惊叹的还有麦当劳中国供应链超高本土化的程度。从餐厅任意挑选一款食品,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原材料都来自中国本土。内蒙古的土豆、广东的生菜、河北的番茄、福建的鸡肉等已构建起麦当劳中国约90%的食材网络。
“在中国、为中国、链全球”已然融入麦当劳中国的基因。这也生动演绎着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当美方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市场正以无形之手将企业紧紧链接。
麦当劳中国透露,下一个开店目标是10000家。
文 | 记者 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