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广州首演”、打造粤菜中心…一文解读广州促消费新举措
近日,广州出台了《广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广州服务消费23条”),提出23条具体举措、107项工作任务,涉及商务、文广旅、体育、卫健、教育、民政等多个领域。
4月11日,广州市召开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对此项措施进行解读。据悉,广州将高标准打造消费场景,包括打造世界粤菜文化体验中心,培育“广州首演”品牌等具体举措。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4月11日召开广州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传统产业升级与现代文化融合
根据“广州服务消费23条”的任务部署,广州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现代文化融合,深耕传统服务提质,以文化赋能消费场景,将现代元素注入转型。
据介绍,广州将打造世界粤菜文化体验中心,培育建设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打造一江两岸美食长廊;建设国际演艺消费中心,培育“广州首演”品牌,创新“美食 粤剧”“旅游 电影”等融合场景,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小剧场等文化空间,通过文创产品、文旅活动提升消费的文化附加值;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国际赛事中心,联动港澳协同创办国际性赛事或城市联赛;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景区等消费新场景;引入露营、低空旅游、智慧商圈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社交娱乐中心转型,支持宠物友好型商圈、适老化改造等场景创新。
广州将围绕“羊城消费新八景”,推出“广交汇”“同船渡”“次元站”“美食城”“好汗场”“时尚圈”等主题消费活动,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鼓励各区和市场主体开展嘉年华、美食节、音乐周、动漫节、特色赛事等各类活动,加大“广州服务”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多业态跨界融合
“广州服务消费23条”重在推动多业态跨界融合。
在“服务 ”场景拓展方面,广州将推动住宿与康养、研学结合,旅游与体育、低空经济联动,打造“全运游”“龙舟游”等特色产品,形成“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的消费矩阵。
在社区与空间资源盘活方面,广州大力建设15分钟家政服务圈、社区嵌入式综合体,利用闲置物业孵化消费新业态,补齐养老托育设施短板,激活社区消费潜力。
在数字与绿色转型引领方面,广州将推广智能家居、5G XR等科技应用,打造智慧消费场景;发展绿色商场、二手交易,倡导低碳消费理念,推动服务消费可持续发展。
民生需求精准响应
广州将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居家养老床位、老年助餐服务;探索托幼一体模式,鼓励国企参与托育机构建设,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供给。
广州将引导各大商超、电商平台开设银发消费专区,集中展销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各类补贴产品。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在展馆、大型商超、步行街、文化广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举办“乐活羊城”银龄集市系列活动,把银龄集市开在老年人的家门口。支持以改造、新建等形式建设银发消费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社交、购物、餐饮、理疗、健身、文娱等服务。打造银发产品体验中心;利用颐康中心、颐康服务站、养老机构、康养社区等设置适老生活体验中心。鼓励银发经济企业以沿街零售门店探索“前店后厂”模式。
为促进养老服务领域消费提升,广州市民政局制定了《广州市2025年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活动实施细则》,对购买居家适老化改造商品给予补贴。活动涵盖7大类54项“焕新”商品,新增健康监测设备、老年康复设备、适老化文化娱乐产品品类,包括理疗仪、助老外骨骼机器人、老年认知益智产品、地面改造(如斜坡辅具)、卧室改造(如护理床)、智能辅助设备(如跌倒监测雷达)、血压计等老年人比较关注的产品。补贴标准按产品实际销售价格的30%核减补贴,每人累计最高补贴1万元,企业优惠部分不计入补贴范围。
国际化开放与本土特色协同发展
“广州服务消费23条”指出,广州要打造全球消费枢纽,吸引国际餐饮品牌首店、高端酒店落户,深化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合作,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拓展国际客源。
同时加大本土品牌培育输出,擦亮“食在广州”“广州家嫂”等品牌,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推动岭南文化IP融入产品设计,建设“超级IP首发地”。
在规则对接与开放试点方面,将放宽医疗、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引进国际医疗资源,推动南沙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政策支撑与全要素保障
据悉,“广州服务消费23条”将提供财税金融靶向扶持:提供融资担保、信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配产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人才与标准体系建设上,“广州服务消费23条”指出,要推动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服务人才,完善技能评价体系;制定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规范性与竞争力。同时,建立服务消费统计体系,精准分析市场动态;通过“羊城消费新八景”等城市名片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