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电瓶车起火老夫妻逃生时被烧伤,消防解析躲火避烟注意事项
4月19日凌晨2时48分许,在上海市普陀区某小区一六层老式居民楼1楼,楼梯间两辆电动自行车燃起大火,黑烟直冲6楼,熏黑了整个楼道,家住5楼的一对老夫妻在逃生过程中被烧成重伤。

被烧黑的楼道。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市消防救援局 提供
据这对老夫妻的亲属介绍,两人身体被大面积烧伤,生命垂危,目前正在医院抢救,其中男性伤者烧伤面积达84%,女性伤者烧伤面积达91%,治疗费用可能超过100万元。因涉及第三方责任,目前所有医疗费用均无法使用医保,只能由家属垫付。
遭遇楼道起火,楼上居民该如何选择逃生方式?上海市消防救援局就此次火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与分析。
楼道电动车起火,两名老人在逃生中严重烧伤
同住5楼的马岩(化名)被“失火了”的喊叫声惊醒。70多岁的他喊醒妻子后,打开灯,走到房门口,看到“黑烟从防盗门的门缝往家里钻”。他赶紧跑到北阳台,观察火情扑救的进展,并等待救援。他并不知道,隔壁的67岁老邻居已经冲出家门。
“我们家的房型是南北通的,通过北阳台能看到楼下进户门的情况。但隔壁的两房都朝南,看不到楼下进户门。”马岩猜测,火灾发生时恰好是半夜,因看不到楼下的情况,危机时刻留给人思考的时间非常短暂。
据隔壁楼栋一位老伯回忆道,这对老夫妻逃到2楼时,已被严重烧伤,他们最终通过2楼窗口爬到了1楼进户门的遮雨棚上。桃浦消防救援站离小区很近,消防员到场很快,随即救下了两位老人。
“男的当时还可以站立,但女的已经无法走动,也说不出话了。”一位小区居民看到,消防员曾拿下空气呼吸器的面罩给的女邻居“吸氧”,随后两位受伤老人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消防员到场几分钟后就扑灭了明火,起火的是停放在一楼楼道里的两辆电动自行车,都已烧得只剩骨架残骸。

被烧毁的电动自行车
在楼道开窗排烟后,消防员开始逐一敲门,统计人数。该楼栋其他一些居民因选择在家中固守待援,最终平安无事。
“我听说,3楼一个小年轻本来也想冲出去的,后来因为房门打不开躲过一劫。毕竟几百度的高温烟气,人吸几口就不行了。”马岩说,在得知隔壁邻居在逃生过程中烧伤严重,他后怕不已。
据多位小区居民介绍,此次火灾很可能是一楼一户业主为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
遭遇火灾,是出门逃生还是在家避险?
“遇到火灾,一定要冷静判断,千万不能盲目逃生。”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研究员王荷兰介绍,“火灾求生的一个总原则是‘躲火避烟’。躲开火,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但很多人对‘避开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王荷兰表示,实际上,火灾中死亡的人员大部分是因为吸入高温烟气导致的窒息死亡。
上海市消防救援局曾联合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做过一次电动自行车燃烧真火实验:在楼梯间一楼点燃电动自行车,在二楼设置温度探测器,实时读取烟气温度,电动自行车燃烧79秒时,二楼烟气温度迅速飙升至126.7℃;燃烧348.1秒,二楼烟气温度蹿升至658.8℃;燃烧497秒,二楼烟气温度高达1105.9℃。
“假设我们在夜里听到有人喊‘着火啦’,首先要观察入户门门缝上方是否有烟飘进来。如果有烟飘进来,就留在家里固守待援,不要开门逃生。”王荷兰介绍,“如果没有烟飘进来,我们再用手背触碰门把手或门板。如果烫手,选择固守待援。如果不烫手,用脚抵住门,慢慢把门开一条缝,仔细观察门外楼道情况。如果楼道浓烟弥漫,赶紧关门,固守待援。如果楼道没有浓烟也没有明火,果断逃生。”
王荷兰表示,如果进户门出口被大火或浓烟封堵,应尽可能关闭所有可以关闭的房门,选择离火源远的、烟气尽量少且没有防盗窗封堵的房间关门堵烟,同时拨打119报警,固守待援。与此同时,对于居住在3楼以下的居民,如果身边有备好的逃生绳,而火情发展让家里没有可以用来固守待援避难的空间了,可以采取绳索滑降逃生。在王荷兰看来,3楼以上操作起来就非常困难,很容易因操作不当导致摔伤,所以10楼以下建议配备逃生缓降器。
王荷兰建议,居民家中安装烟感报警器,在火灾初起时,能因烟感警报知晓火灾发生,有时间及时逃生;同时配备逃生缓降器(或逃生绳)、防烟面罩(即“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等必备逃生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