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痛风日丨血尿酸达标率不足10% 专家指出痛风患者应规范化治疗
来源:环球网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加权患病率分别为17.7%和3.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尿酸达标率、减少痛风发作,可降低个人、家庭、社会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对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意义重大。
每年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旨在倡导公众通过科学健康管理,远离高尿酸和痛风对身体的侵害。为进一步增强全民对于痛风的防控意识,环球网健康频道记者采访了上海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赵东宝。
痛风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过去痛风被称为“富贵病”,主要困扰中老年男性,还有一些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20~29岁患者明显增多,00后“中招”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赵东宝教授谈到,这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埋下的健康隐患。高嘌呤饮食如海鲜配啤酒、火锅配冷饮,成为痛风发作的“催化剂”;含糖饮料的泛滥,让青少年尿酸水平悄然升高;久坐少动、熬夜加班导致的代谢紊乱,让尿酸排泄受阻。
痛风发作时,患者常形容“如魔鬼啃咬”般的剧痛,首当其冲的是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仅是表象,尿酸结晶沉积引发的炎症反应,正悄然侵蚀着关节、肾脏乃至心脑血管系统。赵东宝教授特别指出:“高尿酸血症是沉默的杀手,即便无症状也可能对全身器官造成持续损害。”
然而,痛风并非简单的关节痛。赵东宝教授通过临床案例揭示了其系统性危害: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石形成,这些坚硬的结晶体不仅让关节变形、功能丧失,更可能引发皮肤破溃感染;肾脏作为尿酸排泄的主要通道,长期高负荷运作易导致肾结石、肾间质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尿酸结晶沉积于血管壁,则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形成恶性循环。
创新疗法改写治疗格局
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者的血尿酸达标率不足10%,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未能有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此外,部分痛风患者存在合并症状,且病程时间长、血尿酸水平难以达标,需要长期管理。但一些传统治疗药物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肝肾损伤等,并不适合长期治疗。因此,由于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导致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依从性较低,很多患者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尿酸忽高忽低,关节疼反反复复。
赵东宝教授指出,若患者未能接受规范治疗,将面临许多问题。如反复急性发作和慢性炎症持续侵蚀关节软骨及骨质,会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甚至残疾;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诱发痛风性肾病,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肾衰竭、尿毒症;尿酸盐结晶还会沉积在心脏、血管、胰腺等脏器从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
面对传统治疗的局限,医学界正在探索精准医疗的新路径。随着针对IL-1β靶点的创新靶向疗法出现,患者有望通过双达标治疗,即长期降尿酸协同长期抗炎治疗,达到血尿酸长期稳定、痛风石溶解、无急性发作,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的状态,从而实现痛风的“临床治愈”。
赵东宝教授介绍,IL-1β是痛风炎症反应中的关键因子,靶向抑制IL-1β能够精准阻断炎症反应,强效快速镇痛,显著减少痛风发作和严重程度。如果把痛风急性发作比作一场“战斗”,IL-1β炎症因子就是传递敌情的主要“信号兵”,只要精准阻击这个“信号兵”,就能阻断炎症信号,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以国产创新药物伏欣奇拜单抗为例,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能在72小时内显著缓解急性痛风症状,3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风险分别降低90%和87%,且副作用发生率远低于传统激素。
这类靶向药物联合降尿酸药物的优势在于“双达标”策略:既长期稳定控制尿酸水平,又持续抑制炎症反应。赵东宝教授形象地比喻:“如同给痛风这场‘火灾’既灭火又拆除‘易燃物’,真正实现临床治愈。”